几天前,新一轮北京疫情正处于最为焦灼的时期,眼看着健康宝上一个个熟悉的地方由绿变黄,各个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预约只能排到七天之后,楼下的菜店稍微去的晚点也只剩下土豆胡萝卜可以拣拣,又让人联想到前一段时间紧张的抗疫生活。偏偏在这时,疾控专家吴尊友的一句:“北京疫情控制住了!”仿佛一杯夏日莫吉托,及时给大家的紧张情绪降了温,还带来了一丝微醺的朦胧感,人们不禁纳闷,北京疫情真的这么快就控制住了吗?不过既然人家专家都公开这么说了,咱还紧张啥,也许就是虚惊一场。
但接下来的几天偏偏验证了大家的疑问,先是天津发现了一例感染渠道未知,流调疑团重重的患者,接着又是每天新增越来越多的无新发地接触史病例,到今天一名每日接单量超过50的外卖小哥确诊,虽然从病例数量上说,一天比一天少,形势更乐观了,但病毒的传播渠道却越来越让人难以捉摸了。仔细看了看今天新公布病例的具体情况,更是有好几例在拿到核酸检测阴性结果的第二天出现症状,并最终被确诊的,不会是在做核酸检测的时候被交叉感染的吧?这让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正在隔离的我,七天内已经做了两次核酸检测,虽然自己没有去过高风险地区,不得不外出时的防护做得也相当不错(N95不摘,酒精,一次性手套随身带),但想起第一次去做核酸检测的整个过程,还是有些后怕。
那天北京的气温还是比较高的,至少有37度以上,我家又是租在老式民房的顶楼,只好一直把空调维持在除湿状态,不然真的很像一个蒸笼,躺着坐着都难受。早上起床时还精力充沛的我,结果到了上午11:00左右突然感觉身体有些乏力,一测体温整整37.0,这是一个很尴尬的温度,虽没有达到37.2的发热标准,但毕竟也与之前宣传的新冠初期症状有些许吻合,在加上刚刚被传达了做好防范疫情工作的通知,明令指出“个人或家属出现症状应立即上报,不得私自服用药物缓解症状”。放在平时我还考虑休息一下,喝点热水,缓一缓再测体温。但已经领受了通知精神,如果不立刻跟单位汇报,后面真有什么情况岂不是就成了隐瞒病情不报。于是我立刻联系了单位,如实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单位给出的意见是下午立马到单位的定点医院进行核酸检测。我在体制内工作,看病就医有一定的保障,但是保障的医院不是按照离单位距离的远近来划分,而是按照体系来划分,也就是由我所在单位的上级单位根据一定的行政隶属关系来确定。而且,这个定点医院有时候还不是什么诊都会接,上次怀孕的时候,觉得这家医院虽然离住的地方有二十多公里,但毕竟是单位的定点医院,又是三甲也比较放心,就想来这里建围保,结果竟吃了闭门羹,理由是我单位附近已经有家二甲医院条件足够保障女员工生孩子了,我只能在那里建围保,我反问了一句:“那么我们体系内男员工的妻子是不是可以在你们医院建围保?”这家医院却给了肯定的答案。
有过这么一次不太愉快的经历,我生怕再吃一次闭门羹,于是提前托好几个人打听,是不是确实要在这家医院进行核酸检测。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没错,整个系统(我所在单位的上级单位)都是在这里进行核酸检测,但是这里只负责采样,检验要送到第三方公司,出结果还要再等上至少两天,采样的人很多,排队得做好防护,并且单位不统一安排接送,需要自行前往。
到了定点医院,情况既不出所料又出乎意料,开车进医院时,保安只测了我老公一个人的体温,因为他坐主驾位置比较方便测,而我这名真正发着烧的病人由于坐在副驾位置需要伸长手臂才能测到,竟成了漏网之鱼,大摇大摆地进去了。按这个逻辑,如果我下了车去病房楼找个洗手间,去门诊买瓶饮料,然后再去发热门诊,又有谁能够觉察得到我。这里的发热门诊很接地气,没有看到像机场、火车站甚至学校食堂那样一排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坐在门口的场景,倒是有十几个穿着制服的小伙子,大概是平时负责单位的炊事,被单位集体带过来做检测,他们有的倚在门口栏杆上,有的半蹲着,有的掐着腰,边等候边聊天。诊室里人不多,一方面是需要提前预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实在太小,最多只能容纳不到十个人在里面排队候诊。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只要在公共场合,人与人之间都要保持一米五以上的间隔,更何况是在医院,但是,在这种感染风险很高的地方,竟然根本没有任何警戒线或告示牌,来就诊的人大多数也只戴着普通口罩,像往常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着队,有着急一点的恨不得两三个一起挤进医生不到十平米的办公室。咽拭子在诊取样室外面的帐篷里,只有一个护士,首先要接过被检测者递来的标本瓶,再要把手消毒,然后取长棉签示意被检测者把嘴张开,发出“啊”的声音,大多数人还需要压舌板才能取到合格的标本。正值下午最热的时候,一个年轻姑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那里一坐就是几小时,大概是太累了,动作竟也显得有些木讷,让人心疼。
作为发热病号,我还去验了血,做了肺部CT。虽然医院没有为发热病人单设的CT室,但每天会集中一段时间,只对发热病人开放,全部检查完后消一遍毒再重新开放给其他病人。可是这样也产生了一个悖论,虽然这样消除了发热病人传染给其他病人的风险,但所有发热病人集中在一起候诊,且检查过程中不进行任何消毒和防护,交叉传染的风险反而加大了。排在我前面两位的,是一名五十多岁的阿姨,她丈夫一路用轮椅推着她,我当时想这个阿姨是不是有别的病还没完全康复,看上去非常虚弱。但后来回到发热门诊时,我听到从医生办公室传出了激励的争吵声“她都已经呼吸困难好几天,连路都走不动了,你们还不肯收,当医生有没有责任心!”这正是那个阿姨丈夫的声音。
轮到我检查了,我需要自己推开和关闭CT室重重的门,仰卧在上一个病人躺过的检查椅上,再去公用的胶片打印机上取结果,取完结果我还要回诊室排队让医生看CT结果,之后再和老公一起经过一段不短的路程开车回家,直到回到家,再如果我是一个防护意识很强的人,才能够立马换掉衣服,对露在外面的皮肤进行消毒。但是这一路,我接触了多少别人短时间内必定要接触的公共物品,在狭小的空间内,与多少人的距离不到50厘米,从一起排队的病友,到专心询问我病情的医生,到一直陪伴我的家人,如果我无意中接触到了病毒,稍微一个防护上的疏漏就会为其传播提供可乘之机,伤害到这些无辜的人啊。那天晚上,想到在医院检查的整个过程,又想到间接接触过的那个阿姨,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虽然血象和CT都没问题,但总是像有一块石头压在心底。之后的几天,我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昨日通报的新增确诊病例,并特别留意有没有50多岁的女性,她的活动轨迹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去过我做检测的医院。
两天后,我拿到了检测结果,阴性,这代表着我去做CT之前没有感染新冠病毒。又过了两天,由于回归封闭式管理,我又做了一次检测,当时不明白既然都隔离了为什么还要做检测,好在这次的结果也是阴性,算是暂时稳妥了。但今天新公布的那几名患者呢,他们是不是在第一次拿到阴性结果的那一刻,也觉得自己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可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落地,怎么才能落地,这块你,我,我们心里的石头。
20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