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杨绛先生之前杨绛还是杨季康。
-----题记
小时候的杨绛是杨家的第四个孩子,父母感情深厚,同心同德,伉俪情深,给了杨绛潜移默化的教益,书香的熏陶,父母开明的教育方式成就了优秀的杨绛先生。
从小就希望成为母亲那样“利万物而不争”。小时候的杨绛学习优异,中学考取了燕京大学,却爱上清华,最初作为清华的借读生,但在清华结实了钱钟书,两人一见钟情,彼此吸引着对方,随后在钱钟书的鼓励下考取了清华的研究院。杨绛爱书成癖,钱钟书嗜书如命,在清华的毕业之际,两人顺利完婚。同时举办了中式和西式的婚礼,对于夫妇二人来说,清华园当真就是梦想的天堂!
随后钱钟书申请到了公费出国,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外国文学专业,杨绛虽未申请到公费名额,但也随钱钟书去到了英国,考虑到父母年岁已高,不愿意再让父母背负高额的学费及生活费,只是作为旁听生。在英国真正开启了他们夫妇二人的平淡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浪漫,却能在细枝末节的琐碎生活里微笑尝尽生活滋味,这便是幸福的真味,踏实,安稳。
在英国的留学生涯,夫妇两可谓算得上“相依为命”,钱钟书虽是才华横溢,生活上却是“笨手笨脚”,笨到不会系鞋带的蝴蝶扣,甚至有时候连穿鞋子都左右不分,使用起筷子来也很别扭……幸好杨绛在身边悉心照顾。杨绛从小在家也是娇小姐,什么都不会做,在家连洗碗都未曾洗过,但一切都是因为爱情,她愿意为了眼前这个心爱的男人从头学起,也正是这种挚爱于心,相濡以沫的感情,才有了后来钱钟书在回忆他们之间走过的岁月是那句:“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曾想到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
在英国的出租屋里,杨绛怀孕了,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旧时代,钱钟书却对心爱的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冥冥之中受到了老天的眷顾,孩子出生后,果然是女儿,也正是在伺候杨绛坐月子的同时,钱钟书顺利完成了论文答辩,获得了牛津大学的学位,小圆圆一天天地成长,幸福的一家人沉浸在初生的喜悦中。
拥有了幸福美满家庭的同时,夫妇二人也不忘了继续深造,早在一九三六年,还在牛津上学时,夫妇二人就在巴黎大学注册了,因为那里不强制住校,只要有相应学习经历就可以入学,于是,带着女儿,继续了他们的求学之路。
在巴黎大学的学习并不轻松,初来乍到,要先适应这座古老而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同时还有慢节奏生活,而钱钟书夫妇要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照顾年幼的小圆圆,好在隔壁的富闲老太太因为自己没有孩子,经常带着小圆圆耍,并不要任何报酬。于是,夫妇二人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他们还专门制作了学习的进程计划表,把将要阅读的书籍都一一地列在表上,广泛的阅读与积淀,让两人对欧洲文化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们系统地了解了法国的独特文化,并对整个欧洲的文化有了大概的印象。钱钟书更偏爱哲学,语言学方面的书籍,而杨绛则更喜欢看欧洲各国的小说,散文,好在两人都爱学习各国语言,无论是法文,德文还是意大利文,他们都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
而好景不长,还未到毕业之季,就听闻祖国大地战火纷飞,担心家人的安危,焦急如焚的心情驱使他们立马订机票回国。回国以后发现家里的情况确实不妙,母亲已经遇难,悲痛欲绝。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和丈夫两地分居,钱钟书要去云南的西南联大任教,而杨绛带着女儿回到了上海与双方家人团聚。后来受老校长季玉先生的邀请任上海振华女校的校长,虽然父亲一直教育她要远离官场,那里有很多见不得人的黑暗,要安心做学问,就不要当官,连大学系主任都不要当,这样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做好学问,但这位老校长季玉先生的人品,父亲杨荫杭十分了解认可,也认为这次机会对女儿也是一次不错的锻炼,于是大力支持女儿,杨绛也欣然接受了邀请。此时,在西南联大任教的钱钟书任期一年已满,又不得不到父亲钱基博任职的蓝田师院工作,一是帮助父亲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二是从事教学工作。又是一年的两地分居,好在夫妇二人感情甚好,无人能敌。
后来杨绛又专心学习剧本,在那个年代,日本军长期侵略中国,人民百姓的很多情感只有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出来,写出了一系列风靡上海滩的剧本,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杨绛不在是那个默默无闻的杨季康了,而是路人皆知的名剧作家杨绛。以前和钱钟书出席一些场合,都被介绍为“钱钟书夫人”,而现在要被人介绍为“杨绛先生”了。即便杨绛的名气超过了钱钟书,钟书先生也不会有所嫉妒,有的只是对妻子无限的欣慰,欣赏与爱。后来为了《围城》的问世,她甘愿成为“灶下婢”,殊不知杨绛从小就是书香门第的大小姐。当然,钟书先生是明白的,虽然不能在家务事上给予妻子太多帮助,也偶尔来点儿小浪漫,小惊喜,曾为妻子写下:
弄翰捻脂咏玉台
表编粉指更勤开
偏生怪我耽书癖
忐却身为女秀才
的抒情小诗。
夫妇俩的感情都让外人羡慕不已,殊不知,他们的恩爱不是因为他们各自有多优秀,而是他们夫妻之间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绝不去过多地干预对方。确实,这样的夫妻相处之道无不让人心生羡慕,就连我这个二十四岁的未婚姑娘都憧憬着余生能遇见这样的伴侣,当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身边暴风骤雨,风云突变,都要做到稳如泰山,不慌不乱地做一个恬静女子。
抗日战争结束后,钱钟书辞去了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工作,去到了中央图书馆担任英文总撰,虽然那时候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邀请这位才华横溢的先生去任客座教授,他都一一拒绝了,安心留在了大陆,这大概就是钟书先生的爱国情怀吧。再后来上海解放后,夫妇二人都被母校邀请回清华任教,这个两人相识、相恋、相知的地方,夫妇二人当然愿意,带着十几岁的钱瑗回到了北京。
此时,一家三口幸福安定的生活在一起,夫妇俩都在清华任教,但不能同时为正式教授,于是杨绛转为兼职教授。大概是老天爷嫉妒这户三口之家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夫妇二人就被送去乡下“劳动改造”,随后又遇到文革,被打成右派。总之在北京的余生经历了种种磨难,好在夫妇俩人总是乐观面对,相互鼓励,相互扶持,最终度过了那些不太美好的岁月。女儿的优秀也让俩人倍感欣慰与自豪。一九七八年,女儿被公派出国深造,几年后留学回来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一家人这才真正团聚。
晚年的钱钟书和杨绛还是保持着年轻时的阅读习惯,每天傍晚也会佝偻着年迈的身子,相互惨扶着散步,同时杨绛还坚持做一些翻译工作,最初的兴趣源于《小赖子》,后来又陆续翻译了很多作品,其中用西班牙文翻译的《堂吉诃德》还受到了傅雷的大力称赞。
最近痴迷于阅读各个时代的人物传记,阅读完杨绛先生传,一时兴起写下一些文字,当做阅读后的回味。
2017.10.22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