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买买买,一边焦虑
某宝横行,A货满街,当代的中国人们刚刚进入中产时代,随之衍伸出各种大而浮夸的名词,中产焦虑、消费降级等等,然后,性价比当之无愧成为许多中产一族消费行为的最高审核机制。
然而啊,过度关注性价比,很可能无形中牺牲那些,不容易被量化,或者说看不见也感受不到的东西。
看得见的性价比 vs 看不见的?
的确,买到性价比高的东西可以开心好久,可以发朋友圈炫耀,可以实实际际地省下荷包,再华丽一个转身,买下更多高性价比的东西,加入消费过剩的狂欢。
也的确,有些商品贵的毫无道理,实际上只是看准了市场现状的稀缺或者虚无缥缈的名牌效应,进行欺骗消费者的漫天哄抬。而你知我知那些东西,并不值这个价位。
然而,一味追求可被感知的价廉物美,而忽略了一个商品被创造过程中的工艺、创意和时间成本,还有产品背后坚持品质的用心,最常造成的状况便是,买回的东西禁不起时间的淘洗,禁不起科学的检验,或者良心的谴责。
比如食品,比如疫苗,比如快时尚。
也许身为消费者的我们多思考一下,就能避免踩坑,就不至于成为扼杀原创的帮凶。然而赚钱不易,市场规范不明,种种原因,让性价比成为衡量一切最简单粗暴的公式。
当然,并不是一味买贵便是保证了物品质量。而是当我们更重视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并且愿意多两秒、两分钱去支持时,慢慢地,一次又一次地,这些力量会反馈到在背后坚持稀有工艺的师傅们、拼命原创的设计师们,然后,提升起一个圈子、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对质感和品质的认知,以及重视。
多一点点思考,多一点点不同
当我们没有看过木工师傅如何一刀一刀雕刻小提琴优美的弧度,实在难以想象握在手中的几个木片需要费这么大劲;当我们喝惯了10来块钱一杯的手摇奶茶,不会知道自己使用牧场直送的鲜牛奶冲泡高级茶叶得到会是那样浓而真挚的香。
一次消费,一元钱,就像一张张选票。每一次作出选择,都是投入市场中一份微小而实在的力量。身为消费者的我们,眼睛必须擦得雪亮亮地才行!
而当我们愿意留心产品背后的故事 (扣掉那些渠道呀、稅呀以外的因素),还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群人、一些品牌,在大者通吃的市场中,坚持小小的创意,和他们所相信的理念,也许是专注某样老派的工艺,也许坚持采用最好的原料,也许...也许...,我们仅是与往常有一点点不同的思考,却得到了一片 whole new world。
这个世界还有一条底线需要我们守护,不是一件很温馨的事吗?
第一次发文,请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