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研究机构如券商、信托等都展开了公募/私募业绩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用星号表示,星号越高基金的综合评价就越高。不过,普通投资者通常很少参考这些指标,原因是既不懂这些评级具体代表什么,一些评级很高的基金业绩看上去又不是那么好。
如何才能有效利用研究机构们做出的评级呢?这就需要投资者系统的了解基金评价机制以及其局限。
基金评价起源于美国。国际上最知名的第三方基金评价机构要数晨星(Morningstar),中国目前主流的基金评价机构有银河证券、海通证券、民生证券、上海证券等。
基金评价,虽然每个机构的评判标准都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业绩评估。
业绩评估以基金的绝对/相对回报、风险水平、以及各种衡量风险收益比的指标构成。其中业绩回报包括一定时间内的绝对回报,以及较之业绩比较基准的相对回报数据。当然,回报率越高,得分越高。
风险水平主要由波动率来衡量。波动率即是统计学中的标准差。也就是说,在取得同样回报率的过程中,基金净值波动率越低,其性价比是越高的,即得分越高。
然后是风险收益比,用于衡量该基金在获取一单位收益时所承担的风险,或承担每一单位风险所能获取的回报。衡量该项性能最著名的的指标就是夏普比率(Sharpe Ratio),用于衡量每单位风险所获得的超额回报,当然该指标也是越高越好。围绕风险收益比还有其他一系列统计指标,如索提诺比率等。
对于普通投资者,这些名词实在太专业,也没有必要全都弄清楚。不过至少应当了解回报率、波动率、夏普比率这三项,这样就能判断一只基金的整体情况(回报、波动率、性价比),剔除掉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基金。
第二部分,业绩归因。
在衡量了基金业绩后,下一步要做的是业绩归因。一只基金业绩的好坏,除了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外,还与运气、时机有很大关系。虽然运气也很重要,但相信没有哪个投资者愿意把钱交给一个靠运气致胜的投资经理。
业绩归因通过基金交易底仓数据进行事后分析,也由三部分构成:资产配置贡献——由资产配置带来的超额收益、选择贡献——由个股带来的超额收益、交互作用——由资产配置与个股交互所带来的贡献。
由于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所投资品种仅限于股票/债券,因此资产配置贡献可以忽略,因此仅考察基金的仓位控制能力、行业配置能力及量价操作能力。其中,仓位控制与行业配置反映的是投资策略有效性,量价操作能力反映的是交易能力。
通过对业绩归因的持续跟踪,可以考察一只基金的长期回报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通过将这些因素与基金经理所宣称的投资理念、独特优势进行对比,即可以判断基金业绩究竟是实力的结果,还是运气成分居多。运气占比较高的,得分自然偏低。
第三部分,定性分析。
如果将上述的定量分析看做事后评价和事中监控,那么对基金经理及其团队的定性分析可以看成是事前判断。投资最终是投人,基金公司与许许多多其他行业的公司一样,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公司治理、企业文化、激励淘汰制度等,以保证团队的稳定性及团队间的良好协作。
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就可得到一只基金的评级。除此以外,由于每个基金经理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研究机构还根据其操作偏好设置了风格箱,描述这只基金偏好集中/分散持股,偏好蓝筹/价值/成长股。风格箱的作用一方面形象的描绘了基金的“面貌”,另一方面如果基金出现风格漂移,可以及时提示投资者注意相关风险。
当然,过往业绩并不是未来业绩的保证,但至少帮助投资者排除一些不靠谱的基金产品,降低选择成本。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的话,可以去弄清楚不同基金得分差异的原因,关注自己所感兴趣的基金经理的观点、言论,大致了解其投资风格是否符合自己的偏好。
另外,基金投资里还有一个“经验法则”,就是上一年度收益靠前的基金,往往下一年度表现不好;上一年度收益表现较差的基金,往往下一年度非常靠前。没有原因,这似乎是所谓“成功者的魔咒”,有兴趣的投资者不妨观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