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终于也到了被催婚的年纪。
年前我妈突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是表姑给我介绍了一个相亲对象,让我抽空回家见一面。
其实我并不排斥相亲这种形式,反而因为没有经历过而有更多的好奇。
结果见面后,两个人尴尬地直抠脚。把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硬凑在一起,连找话题都显得很生硬。
总之,那是我吃得最煎熬的一顿饭,满桌美食却食之无味,巴不得早点吃完饭散伙回家。
然后,就再没有然后。
倒是我妈一直对这事念念不忘,不停地重复对方的条件有多难得:性格内敛、家境富裕、本地有房,最重要的是还家境和睦。以及耳提面命地给我灌输一些“女孩子年纪大了不好找对象,好男人早就被人占了”的观念。
尽管我们话不投机半句多,但在长辈眼中,仿佛这已经是天定的好姻缘,让我好好把握住这次机会。
以下来自我和我妈的谈话:
“可我想找个我喜欢的,也喜欢我的”
“哪有那么好找呢,你又要喜欢,又要有钱”
“不用很有钱,喜欢就好”
“你傻呀!没钱可怎么行!结婚和恋爱是不一样的呀”
“那没感情就行了?”
“感情可以慢慢培养,没有钱感情再好也完蛋了,有钱的话你想要什么他都买给你,感情还不好吗?”
“当然也不能太没钱,我们自己可以赚啊”
“自己赚多辛苦啊。”
最后,她说:我和你爸就是苦过来的,我不想你以后也这么苦。
她还说,只有嫁个有钱人,你以后的人生才不会那么难过。
️
2.
如果放在几年前,我可能会激烈地反对她的这番话。可是现在,也许是也真切地看过了现实,体验过了生活,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反驳。
不得不承认,长辈们口中那些我们不爱听的言论,都是他们对过往人生的经验总结。
那一辈的人固然没有那么多追求和思考,但每一个结论都是他们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走过,用亲身体验和教训换下来的。
或许不能以偏概全,但我理想化般的据理力争在现实这座大山面前,难免显得苍白和轻薄,像极了一副“没被过社会毒打过”的样子。
想起那天在某乎上看到了一篇帖子,发帖的人描述了自己的婚姻状态:双方都没有出轨,可是另一半的不关心和漠视,早就让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死水。自己不仅要带孩子,更要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想要离婚的念头占据了全部思绪。
她的陈词之间,没有一处不透露着溺水般的痛苦和煎熬,即便是隔着屏幕也感到了当事人的窒息。
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丧偶式婚姻。
有人问:既然如此,为何当初要选择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呢?
答主的回答是:恋爱时他们曾是非常契合的一对,互相抛的梗都能接住,一件简单的小事也能笑得很开心。
和朋友聚会时,说到那些只有两个人才能知道的点,常会相视一笑。
看到这里时,我脑海里一度浮现出了思文和程璐的爱情,也是这样如出一辙。曾经我以为,这就是灵魂伴侣和爱情最好的模样。你懂我,正如同我懂你。
可谁又能想到,即便是这样的爱情,也会走到一地鸡毛的地步,也会活成“睡在上铺的兄弟”的模样。
3.
无法否认,在这个时代,仅凭着所谓的心动和荷尔蒙上头的爱情,已经很难再给人走进婚姻的勇气。
毕竟爱情是流动的,又是如此复杂莫测,在往后余生的几十年里,我们无法保证它不会流向他方。
人人都告诉你,不要将就。可他们没有告诉你,那些不将就的感情,最后也没能逃过时间的制裁。
再真挚火热的爱情,似乎也有燃尽的那一天。
也不是说爱情不重要,而是不得不承认,当我们自身筹码有限时,很难再去为“昂贵”的爱情买单。
谁都想既能拥有爱情也拥有面包,就像每个人小时候也都纠结过,清华和北大该选哪个好。
可问题在于,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根本没那么多选项可选。只能在钟声敲响之前,匆匆挥出一杆。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不迈入婚姻这座围城。可对抗世俗,需要更坚强的心智和过人的智慧。绝大部分生活在世俗中的饮食男女,终归很难逃脱开传统的生活模式。
所以很多人的归宿都是,凑合过吧。
在这样的前提下,比起追求虚无缥缈的爱情,建立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同利益之上的关系,是不是真的能让生活更快乐一些呢?
至少钱一定是真的,爱不是。至少当一切都耗尽的同时,手中还能真切地抓住什么留下什么。
我困惑了。
想起林夕在歌词中写道:若与不心爱的每夜晚餐,也不知哪个故事更悲惨。
所以到底哪个故事更悲惨呢?
我当然明白,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形式,具备不同的社会功能。每个人看重的功能各不相同,最后做出的选择自然也各不相同,这不奇怪。
可回归到自己本身,我却还没有找到它的最优解,而真相是,也许直到最后我也仍找不到那个最优解。
尽管我还是很难接受,结婚就是要找个有钱人这件事,但我慢慢开始理解了。
因为妈妈她,也只是想把她的最优解给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