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它们流传千年至今,依然感动着今天的我们。莫砺锋教授认为,唐诗宋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们的文字表达的背后是“言志”与“抒情”,在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生的美好,提升着我们的审美价值和人格境界。
文学史上有两个专有名词:唐诗和宋词,被合称为“唐诗宋词”,但今天我要变换词序改称“唐宋诗词”,因为对这两种文体都应该兼重唐宋,最好是把唐宋的诗与词放在一起读。
唐宋时代的诗词最久远的有1400年,最近的也有800年,相隔这么久远,为什么还会感动我们呢,关键在于它具有现代价值。
文字背后,是“言志”与“抒情”
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是用汉字码成的文本中审美价值最高的一类作品。它简洁、优美,把汉语汉字所蕴含的审美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了。
在座的年轻人都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任务,就是写情书。怎样把情书写得更好呢?第一,要简洁,不能啰唆;第二,要优美,不能粗俗。这时我们就可以借鉴唐诗宋词。我们可以把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警句摘录下来,镶嵌在情书中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多么感人啊!北宋词人晏几道写得最好的主题就是失恋的痛苦。比如《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假如你在书信中间把这两句镶嵌进去,那位暂时不理睬你的朋友如果也懂欣赏诗词,也许就会回心转意了。
除了审美,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儒家说的“诗言志”。有人认为“言志”偏向严肃、正大的主题,“缘情”则是偏向抒发那些个性化、私人化的情感。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情志一也”,情与志在唐宋人看来是一个东西。比较笼统地解释,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这都是古典诗词所包含的内容。既然如此,那么唐宋诗词的内容就跟现代人没有什么距离了,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的英雄行为的赞美。
所以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价值判断就可以毫无阻碍地传递到今天。这些作品仿佛就是现代的才华横溢的诗人为我们而写的,仿佛就是代替我们来抒写内心情思的。
在诗词中感受人生的美好
我们的生活已经达到小康,但有很多朋友没有幸福感,他们不会享受生活,不会品味生活,不会珍惜转瞬即逝的人生片断。而唐宋的诗人词人真会生活,那些作品可以启发现代生活。
今天的人亲朋好友聚餐小酌,进了包厢往往先把窗帘拉上,无视窗外的一轮明月。我们看李白怎样喝酒,有一次他独自饮酒,来到花间月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是多么优美的生活场景,多么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与自然的关系多么亲密啊!
韩愈有一首七言绝句:“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韩愈在春天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做官。春日的一天,他约了张籍、白居易二人到长安南郊的曲江池去游春,张籍前来赴约,白居易却没有来。于是韩愈写信质问他:你有什么事在忙,怎么不来欣赏如此美丽的春光?以今度古,我想白居易可能会回答自己工作忙,这也是现代人常用来推脱的理由。白居易那一年任中书舍人,正三品。韩愈是吏部侍郎,官居二品。二品官能抽出时间到曲江赏春,三品官反倒没时间?所以关键不在忙不忙,而是能否珍惜这样的春光。
晚唐诗人李昌符有两句诗写得很好:“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不但自然界的花季很快就过去了,人生的花季也是转瞬即逝。人生就是由一个个片断组成的,如果把每一个有意味的片断都轻易放过去,整个人生就变成毫无意义的一堆碎片。
更重要的是唐宋诗词中蕴含着美好的人际情感,比如天伦之情,像孟郊的《游子吟》对母爱的歌颂,像杜甫诗中对儿女的款款深情,都是感人至深的真情流露。又如歌颂友谊,这是唐宋诗词中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一类主题,唐宋诗词里所展现的离别场景,离别行为,用现代的话说,简直就是优美的行为艺术。
我们看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可以想象,李白先是跟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喝酒,写诗唱和。然后,孟浩然走下楼,登上船,在长江上渐行渐远。李白一开始是站在江边望,望不到了,再返回楼上,楼上的视野开阔,最后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船在江面上越走越远,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情意也绵绵不绝有如江水。
唐宋诗词中描写得非常充分的古人生活中的细节、片段,都是非常有意味的。而这些在现代生活中是缺乏的,现代人的生活粗鄙化了。当然,我不是主张回到唐宋去生活,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怎么办?我们可以阅读唐宋诗词,从古人的生活情景中得到一些启发,我们可以把生活的节奏稍微放得缓慢一些,生活得从容一些,尽量细致地品味生活的滋味,感受人生的意义和美感。
李、杜、苏、辛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人坚定地认为,只有人品一流的人,才可能成为一流的作家。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东坡、辛稼轩,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但作品写得好,他们的人格境界也是一流的。在这一重意义上,读诗最后也是读人。
李白诗歌中所展现的是一种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只有李白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诗中不是没有苦闷、牢骚,而且最后的基调始终都是昂扬奋发的精神。比如《行路难》,具体描写了道路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所以他问:“多歧路,今安在?”但此诗的最后两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是诗国中独往独来的一位豪士,他的诗歌热情洋溢,风格豪放,像滔滔黄河般倾泻奔流,创造了超凡脱俗的神奇境界,包蕴着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多读李白,可以使我们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而拒绝庸俗,在思想上追求自由解放而拒绝作茧自缚。
杜甫是儒家精神在唐代文学中最好的代表。正因为这样,我们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才深受感动。在秋风秋雨的夜晚,秋风把他的茅屋刮破了,秋雨漏下来,床头都潮了,挨不到天亮了,这个时候,诗人居然发下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他服膺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以关爱天下苍生为己任。杜甫生逢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关头,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时代,他用诗笔描绘了兵荒马乱的时代画卷,也倾诉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杜甫是穷愁潦倒的一介布衣,却名至实归地跻身于中华文化史上的圣贤之列,是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命题的真正实行者。
苏轼一方面深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在朝为官时风节凛然,在地方官任上则政绩卓著。另一方面,他从道家和禅宗吸取了离世独立的自由精神,形成了潇洒从容的生活态度。苏轼一生屡经磨难,曾三度流放,直至荒远的海南,但他以坚韧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傲视艰难处境,真正实现了对苦难现实的精神超越。
人生一定会在某个阶段暂时处在逆境,关键不在于我们能不能规避这种境地,关键在于我们处于这种境遇时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苏轼坚定、潇洒、从容地走过来了,他所写的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人生观的意义,对我们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少见的雄豪英武的侠士。他本是智勇双全的良将,年轻时曾驰骋疆场,斩将搴旗;南渡后曾向朝廷提出全面的抗金方略,雄才大略盖世无双。辛弃疾的词作充满着捐躯报国的壮烈情怀,洋溢着气吞万里的英风豪气。宋词在辛稼轩以前偏于软媚,辛弃疾挟带着北国风霜、沙场烽烟闯进词坛,把英豪之气和尚武精神写入词中,在词坛上开创了雄壮豪放的流派。稼轩词始终都是英雄的词,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格境界。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我认为唐宋诗词虽然距离我们有千百年的距离,但始终是活在现代读者心头的鲜活文本,这是它最大的现代意义。
欢迎在文末发表留言评论,
也请别忘了动手点赞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