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说,孩子低龄留学,在学校里,可能会碰到这几方面的冲击:
第一个冲击来自家庭地位和财产
就是《特权》书里一直在谈的“特权”的这部分。在SPS,有石油大王的孙子上课; 在Deerfield,有阿拉伯王子;在各大名校,总统孩子、议员孩子、搭着直升机来上课,买下一个岛送给学校的.....种种故事不胜枚举。我们中国出去的留学家庭,虽然可能有一定社会地位,或者普遍富裕,但我们的富裕程度,和别人家的总体差几个层级;我想邀请你想象一下,如果Trupm的女儿是您孩子的同学;想象踢足球时,还有保镖守着你的队友,你的感受是什么?
我为什么请大家感受一下呢?在我理解中,所谓特权也好,阶层也好,就是客观存在,要不也不会有《特权》这样的一本书。
但我为什么强调“客观存在”呢?因为到了美国后,这就是我们的孩子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以我的孩子为例,他说同一栋楼里的**,家里多么多么有钱,他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态度,但在提及他的学长们的申本科情况时,他会忿忿不平,比如说,某人上哈佛了,这人是黑人,平时在学校里实际上不是最牛的;某人上普林斯顿,实际上是因为那人的亲戚在普林斯顿,而特别牛的中国人,却只能进10名左右的学校.....他觉得这很不公平,但哪里又有这么多公平呢?
我常常和儿子说,你能够去美国留学,这公平吗?全中国那么多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你可以出去接受这么好的教育呢?这公平吗?
世界没有绝对的彻底的公平,但我在《特权》一书里,看到孩子们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表现出淡定,或许对他们来说,听某个政府要人演讲,看某个文化名人表演,是再普通不过了,这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他们的身上,一直保持着努力向上的精神!一些所谓的特权的孩子们,更注重于普通人的沟通,更加开放、包容,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与世界联接的重要方式。
我比较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作为少数族裔,在出去后,面对明显的“特权者”以及“明显”的“非特权者”,也能够保持相当地淡定。
第二个冲击来自文化与社会生活方面。
美国的寄宿学校,70-80%是宗教或者有宗教背景的学校,他们的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圣经故事,连我在美国住家,她给我讲的都是耶稣、圣母玛丽亚、复活节等等的故事,很多历史、英语等学科知识里,与圣经有不少关联,而我们的同学,大部分缺少这方面的熏陶,有的甚至不喜欢宗教课堂。
另外,美国学生吸毒、性生活等方面给中国学生带来的冲击,也不在其次。尤其是中国留学生,第一次面临同宿舍室友因吸毒等原因被开除时,往往心理上会特别不安,极其没有安全感。
第三个冲击来自于学生的成熟程度。
很多中国学生来到美国后,会觉得美国9年级的学生非常幼稚,问得问题不过脑子,超级简单,平时打打游戏,似乎学习也不是那么努力,因此,有不少中国学生反馈很失望!但他们在10年级、11年级以后,会发现,那些被称为弱智的美国学生,突然象一下子长大了,人家的牛B,那是遥不可及的牛B。
第四个冲击来自于独立生活能力。
在家里,孩子是somebody, 是全家老少的关注焦点,而到了国外,变成了nobody,即便你是学霸,在美国,人们尊敬学霸,但没人把你太当回事,你的那些小特长,在人们眼里也不算什么,很多学生会感觉象是一滴水融入大海,瞬间没影了,你什么都不是。
第五个冲击,来自学术方面,尤其是人文类学科方面。
这种情况,可能会较多发生在高学术压力的寄宿中学,尤其是象圣保罗这样的学校,我曾经研究过圣保罗的课程,在令人羡慕的同时,的确会让学生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圣保罗,人文是学校的核心课程,是综合交叉的,大家可以参考《特权》里关于学术介绍的那部分,通过这部分的阅读,不难发现这所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远远超过学术知识的传导,而是更加高瞻远嘱地植入的思维的培养和认知世界的方式,这种要求和难度,对普通的中国孩子来说,不是一点点挑战!
针对这种情况,我比较建议孩子在准备出国留学方面,能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准备。
一,在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能力上,请按提前3—5年的时间量来培养。
在这一点上,我不是说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而的确是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孩子,总体上来说,是偏向于应试型的,从小由父母安排惯了,我们以一个9年级入读的孩子为例,他需要:
在思想意识上:对自我有非常清楚的认知,自己喜欢什么、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想什么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不见得对这些都完全到位,但最起码要有意识地启动思考;
在价值观和判断分析能力上:要有自己的角度和独立分析能力。比如,如果同学请你吸食大麻,你会怎么样?
在独立生活能力方面:最起码对学校的日常生活要应对自如,有些学生,因为从小父母包办,到了寄宿学校,会出现上课迟到,走错教室,丢失东西的现象。有的孩子,一到学校,一下子象放养了,转身投入游戏了,或者一下子穿得奇装异服等等。
在我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我比较倾向于让孩子自己联系我,让孩子和我约课、让孩子和我多聊聊,但我常常会碰到妈妈安排计划,妈妈说孩子没时间,妈妈不停问问题的情况,我反过去会说,这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时间,在目前我们时间还够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让孩子去试一试?孩子时间紧,不就是要学会安排时间吗?时间不就象海绵吗?挤一挤就挤出来了?关于美国高中,妈妈了解再多有什么用,去读书、去面试的是孩子,又不是你,妈妈应该往后退,孩子才会有机会往前走,哪怕一开始被逼着、催着,但慢慢放手了,孩子就习惯了。
二,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感知幸福的能力
说到底,美国初中也好,高中也好,只是我们人生的一小站,我们希望和期待的,是孩子的终身幸福。而幸福,谁都知道,不是金钱决定,不是社会地位决定,而是被感知到的。
我因为机缘的原因,比较注重孩子的心理建设,在我和孩子的相互学习过程中,我特别会和孩子一起来分析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A聊天时,思维会呈现出较多的负面内容,他会说同学都很傻,都不如他;还有学生老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同学不喜欢自己等等;还有学生说,在家里,听到家长叫她名字,她本能地会反应自己又做错了什么事情.....当碰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会帮助孩子慢慢一点点理一下,找出问题的源头。
孩子的很多问题,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我觉得她们在这个年龄,能够暴露出一些问题,能够有我们这样的大人帮助清理一下,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来举一堂昨天上课时碰到的情况。
比如,昨天一个学生, 我们称她Mary,她和我谈到她和同学关系的问题,两个人双打网球,她提醒队友应该怎么打,队友却语气很重地说不要她教,于是,因为这一件小事,两人发生口角,Mary认为对方非法粗鲁,感觉两人没法合作下去了,还说这名队友以前就对她不好,问她借笔记本不给之类。我听了她的故事后,问了几个问题:
1, 如果不和队友合作,能否找到合适的队友,水平会怎么样?—她说这是一个问题,自己不确定;
2, 那么你希望的人际关系怎么样?你们两个人现在彼此感受不舒服,你期待这种感受存在下去吗?你平时和同学相处,期待的人际关系是什么样子呢?
3, 你练球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孩子一起去解析背后的一些原因,还有她能够实施的解决方式。她今天中午给我发来信息,说和队友道歉说,昨天自己太急了,态度不好,结果对方也道歉了,于是两人关系又和好了!真是太好了!我相信经历过这样的“和解”,孩子在人际关系的发展上又往前进了一步。
另一方面,在实际的面试辅导中,我常常会请孩子讲一讲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让她开心、快乐的事情,但孩子常常会忘记,讲的事情都不好玩,甚至说十几年的生活,象是一张白纸,孩子不会感受,又何来生活的幸福呢?
我有碰到过几个学生,我敢保证,她们的幸福度会非常高,一个学生跟我描述她对父母的爱和依恋,她说最喜欢的就是一家子的晚上,爸爸会讲很多好玩的事情,然后晚餐后,最喜欢一家子一起去散步,她的梦想,就是以后生两个孩子,然后在有一棵大榕树的院子里一起吃饭。
另一个学生说,她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放学后,跑到学校旁边的街上,去买小零食,然后和同学一起,在旁边的草坪上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天。
这其实都是非常小的事情,非常普通,但其实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不管我们活到多少岁,我们的生活,就是由这些小事情组成的,如果我们不去感受这些琐碎的小事,我们生活的幸福度,又怎么来呢?
另外一个层面,孩子的心理抗挫折能力,或者我们叫面对挫折的自我复原能力也特别重要,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三,从学术和历史、文化上做好准备,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准备,让孩子拥有强大的思考能力。
我们表面上看到的美国是:富有的、乡村的、运动的、但深层次的美国是怎么运作的呢?美国总统竞选背后的逻辑和思想体系是什么?美国课堂里的学生发言,为什么那么幼稚,却总受老师鼓励?美国的学校的规则是如何建立与维护的?美国的学校是美国大背景大体系下的教育,那么,总体的政治制度和宪法精神又是怎么在影响美国的?
因此,对于小留学生而言,在去美国之前,我认为了解美国的社会结构、人文特点,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比较推荐几本书及视频:
—视频,我们的故事
—光荣与梦想
—富兰克林自传
—与神对话《青少年版》或全套
—Big History(书及学习网站)
—圣经
我个人认为,在孩子出去之前,一定要培养孩子具体一定的系统知识,能够让他既心理强大,无畏特权无畏失败,更拥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自我学习的能力,让他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