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被称为“乞巧节”、“七桥节”或“女儿节”。这是一个民间传统节日,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但潮州民俗却把这一天称为“公婆母生”,七月初七要“出花园”!“出花园”是广东省潮州地区一种独有的传统民俗,属于成人礼习俗。家中若有15岁(虚龄)的孩子,通常要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举行“出花园”礼仪。
十五成人,十六成丁!潮汕童谣中有一首《关神曲》其中有一段为“顶桥人拔剑,桥下人喊娘。前人喊娘娘勿听,后人喊娘轻轻行。借问“同身”去第块?我去花园探亲戚。踏入花园花园香,踏入魂宫看亡人。踏入书房掀书册,书册看了面带红。”
潮州人认为,未成年孩子就像是生活在无忧无虑的花园里,备受家人爱护。因此满15虚岁,就得行“出花园”礼方能走出花园,从而顺利过渡成人。家人先要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或“冲撞”后,七夕当日就举行敬拜“花公花妈”的仪式!拜祭仪式用品一般要由娘家亲戚准备,所以又称“办外甥”。
出花园这一天,各种讲究!这一天,父母不能打骂“出花园”的孩子,要对自家孩子说很多吉利的话。“出花园”当天,孩子不能出门,不能见陌生人。他(她)要用石榴花水洗脸,用采来的12种不同鲜花浸在水里沐浴,寓意是洗去稚气与晦气。孩子要穿上腰兜,兜里会放着12颗桂圆干和2枚“顺治”铜钱,寓意早生贵子、一生富贵!孩子要穿上外公婆为其购置的新衣,脚着外公婆新送的红木屐。木屐鞋形似船,寓意一生一帆风顺、兴旺发达!脚踩红木屐,敬拜公婆母!
婆母,相传是古时潮州的一位妇女,因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街坊看管小孩,且在调教孩子方面又有一套独特的本领而深受大家的爱戴。因当时宫中有一皇子出世不久,便日夜啼哭,生命危在旦夕。御医们都想不出好办法,皇帝遂张贴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子。应者寥寥,且俱不中用。消息传到这位妇女的耳中,她便决定试一试!皇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好了,人规矩了,不再吵闹啼哭。皇帝一时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哺护理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到,一时慌乱了手脚,情急之下便一头躲进皇子床底下,顿时昏眩气绝。皇帝深为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敬地称呼她为“婆母”。
潮州的习俗在出花园那一天,要以三牲果品,菜碗则六碗、十二碗不等来拜婆母,仪式是将三牲(鸡、鱼、猪肉),各式果品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家里有小孩的潮州家庭,一般孩子出生后就会将婆母的神位“请”至家中供奉,一直供奉到孩子十五岁虚龄举行“出花园”仪式后。孩子出了“花园”,就不用再拜婆母了。果品三牲礼节繁,拜别婆母今长大!
“出花园”一定要有只鸡,男孩供奉的是公鸡,象征朝气蓬勃;女孩供奉的是母鸡,寓意将来能生儿育女、子孙满堂!这只鸡除了“出花园”的孩子,其他人是不能动的。家长要拿鸡舌头给孩子吃,表示“口齿伶俐”,而“出花园”要吃鸡头,寓意以后孩子能独占鳌头、出人头地。这流传一个故事:明朝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小的时候读书买不起红鞋,所以穿了双红皮屐。有一天放学回家,看见有个老人抱着一只大公鸡蹲在地上,旁边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就写着““雄鸡头上髻”。那个老人要求过路者对联,对的上可得公鸡,对不上就要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肯定对的上,“牝羊颔下须”。所以老人把公鸡给了他。回家后他爸把公鸡宰了烫熟,给了个鸡头林大钦,有“独占鳌头”的意思。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汕人认为这是个好兆头,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出花园”少不了一道菜,就是用猪肝、葱、芹菜等混在一起煮或炒的菜,而这些食材都是有特殊含义的。猪肝寓意孩子15岁了更新内脏,抛弃一切肮脏的东西;葱谐音聪,表示吃了才聪明;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敏伶俐;芹菜,寓意终身勤劳,可以藏住钱不会漏财;而豆干表示将来可以做官;厚合菜,表示出花园后处处“六合”!
蒸乌鱼或龙箭鱼,表示祝福孩子掌握谋生的技能;而煮鲫鱼和鲤鱼就表示希望孩子以后生儿育女,人丁兴旺。
到了家中孩子十五岁的出花园日,潮州人会把众多亲戚朋友请到家里吃饭或者去酒店聚餐,庆祝孩子已经长大了,告别小孩年代。在餐宴上,“出花园”者的座位是有讲究的,这一天,“出花园”孩子用餐须坐上正位,坐北朝南!鸡头须朝着他(她),别人不可动,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出花园者的专利;孩子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而且是饭桌上最先吃的那个。当孩子吃的时候,孩子的母亲就要跑到他或她的身旁念诀道:“阿奴是坐北朝南,阿奴已经成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潮汕地区“出花园”的仪式也越来越简化,一些家庭为求简约,摒弃繁琐的仪式程序,家庭为孩子办“出花园”,都只保留着穿新衣、在家待一天等习俗。只图吉利,以此庆祝孩子的成人礼。风俗虽然简化了,但在七月七为15虚岁的孩子办“出花园”成人礼,仍然为潮州大多数家庭所重视。
人生要有仪式感!“出花园”仪式的传承,象征了青少年开始开启成人应有的思想及价值观,体现了家庭对孩子的重视,从而促进青少年对父母和长辈的感恩之情,让青少年能从中明白在成长过程中所应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