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是一项较轻松的活动,和幼儿园的各种教学活动不同, 孩子们的心情也会更加舒畅、愉快。虽然,散步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所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也是幼儿活动中的必要环节。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散步活动,让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我们之前在组织幼儿散步的时候,一般会让幼儿排着长长的队伍,孩子们随意地走着,走着走着队伍就歪歪扭扭,其中队伍中间有几个孩子走着走着就故意停下来,等到前面的小朋友已经离开一段距离,才冲泡上起,有的孩子跑得急,就容易摔跤;有时候队伍最后面的几个孩子要跑到队伍的外面,和旁边的小朋友打闹起来,老师站在队伍的前面,喊他们的名字,由于隔得有些远,孩子们只顾着自己大闹,不理睬老师。最调皮的孩子甚至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伸出双臂挡住后面孩子不让他们走,被挡住的孩子们就要大声地喊老师了。
饭后散步它不同于其他教学活动那样组织严谨,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因此更具备特有的自主性、开放性和随机性。别看它只有短短半个小时不到的时间,但是却是教师带领幼儿放松身心、交流谈话、开展随机教育的好时机。如果组织有效,它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意料不到的惊喜与收获。
一、位置调整,打造平等自主模式
1.从“顺走”到“倒走”——给幼儿尊重的智慧
散步中我们经常看到,男孩女孩排好队,老师一只手牵着排头的孩子向前走着,孩子看见的总是老师的背影,老师也无法关注到身后幼儿的行为表现。所以我建议老师散步时两只手拉着排头的幼儿,面对着幼儿倒退着走。这样老师就可以看到所有的孩子,照顾到每一位幼儿。“顺着走”和“倒着走”,虽然只是一个细微的转变,却体现了教师对孩子的关注、平等和尊重,于细小处见大智慧。
2.从“领走”到“跟走”——还幼儿自主的智慧
在实施中我们发现,无论顺走还是倒走,始终是老师在起引领作用,指挥棒始终掌握在老师手里,所以我们改变教师为主体的现状,而为幼儿架桥搭台,让他们来充当排头兵,把自主权还给幼儿,由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掌控散步的目的地和路线。教师则可以走在队伍的后面或者旁边,扮演引导和及时调整的角色。这样的“跟走”方式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贴近幼儿,并根据他们的表现及时作出反馈,例如,队伍中有人掉队,或者“小火车”出现断节了,教师马上可以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跟上,而如果教师在排头就顾及不上。
从“顺走”到“倒走”,再从“领走”到“跟走”,是教师观念的再一次更新和提升,让孩子在散步中由被动变主动,身份也从追随者变为主人翁。
二、打破常规,凸显多元化游戏组织
除了天气原因,饭后散步是一件几乎每天要开展的活动,时间一长,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会有懈怠心理。当活动处于无组织无管理状态时,幼儿打闹嬉戏、脱离群体现在就会自然发生,安全隐患也就随之而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纲要》中明确指出,游戏与生活的结合可以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生活,在生活中快乐的游戏。而饭后散步总是以“走”的方式来呈现,长此以往,日复一日,大家都难免觉得呆板单一、墨守成规。于是我们改变固定的行走模式,变走为“玩”,在玩中体现趣味,在玩中开展教育。
1.排队也是玩
“要去散步了,孩子们,一定要排好,跟在前一个小朋友的后面。要不然,汽车开过来,你可是会撞飞的哦!”小朋友排好队站在楼梯口,老师手握方向盘做成一辆汽车的样子,快速地挨着孩子从排头开到排尾,遇到站在队伍外面的孩子就停下来提醒他:“快快快,汽车开来啦,快躲进队伍里去哦!”这个小朋友听了赶紧站进队伍里去。这样,“小汽车”两边一跑,队伍就很整齐了。这时,我们就可以出发去散步啦。
2.走路也能玩
午餐后,正是太阳高照的时候,当孩子们站在操场上时,孩子们看着自己长长的影子充满好奇,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抓住教育契机开展“我和影子做游戏”的活动,“看,我的影子跟着我走”“我的影子可真长啊”“我踩到你的影子啦”“瞧,我的影子不见了”,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沉浸在漫步游戏中,玩的不亦乐乎。
3.民间游戏选着玩
由于是刚刚吃过饭,从孩子的身体健康角度出发,我们不主张带领孩子玩紧张刺激、尤其是需要奔跑追逐的激烈游戏。但是一些具有轻微运动量的民间游戏还是可以开展的。如“我们都是木头人”“点兵点将”“猜猜在哪头”等等,无论是在草地上、花圃边、大树下、走廊里,只要游戏的儿歌念起来,我们就能玩起来。既不会导致幼儿由于过度奔跑而带来胃、腹的不适,又为枯燥呆板的饭后散步过程注入了趣味性、生动性。
4.结合主题 创设情境一起玩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的引导和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十分必要;当孩子们吃完饭围到老师身边时,老师可以立刻为幼儿营造一个情境:“小动物们,跟着猫妈妈一起去散步喽”孩子们立即被教师所吸引,纷纷把自己变成一只“小动物”,跟着“猫妈妈”一起走,“现在我们变成大象宝宝”,一起去找水塘喝水吧,孩子们纷纷开始“假想”,有的孩子会指着某块地说“我发现水池啦”,其他孩子则纷纷赶过去,喝饱水;教师继续引导幼儿,“象宝宝们,我们长鼻子喝了这么多水,我们一起去浇浇树吧”,教师用夸张的声音和表情给小树浇
水,幼儿则会进行模仿,一边浇水一边用嘴发出“呲呲呲”的声音,教师继续问“我们一起问一问,树宝宝你喝抱水了没有?”幼儿则会探着小脑袋,和小树交流着。有的孩子甚至还会自言自语的说“你还没有喝饱呀,那我再去找水池去喝水”。这种情境性的散步,会让小班幼儿更喜欢,教师适当的结合主题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让幼儿进行表演,既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也让幼儿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力。
5.结合季节 探索发现自主玩
大自然是孩子天然的乐园,向孩子坦露着真实,它以独特的神奇和奥秘吸引着孩子、呼唤着孩子,陶冶着孩子的情操。秋天到了,我们可以利用散步的时间带领幼儿走在操场上,捡一捡落叶、拾一片花瓣,去看看西瓜虫究竟为什么会卷成一团,去饲养区和小动物们“聊聊天”,去仔细研究一下大树上那两个鸟窝究竟是谁的家,在这里,到处隐藏着有趣的秘密,教育的契机随处可见。引导幼儿关注奇趣的大自然,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直接感知、学习,也算是散步过程的另类收获吧。
6.“大孩子”带“小孩子”——大兵小将的智慧
让大班的孩子和小班的孩子手拉手,共同开展散步活动。大孩子在小孩子面前俨然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自居,油然而升的自豪感和责任心让他们对小班的弟弟妹妹呵护备至。他们会自发地拉着小班孩子的手,关切地提醒他们走路要小心,还向他们介绍自己班上的好朋友,带领他们共同去探索发现的新事物。与此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管理压力,她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醒大班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引导他们带领小班孩子开展安全自主的游戏和活动。
饭后散步的组织看似简单,却随处可见教育契机,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教师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身份,从单纯的组织者、说教者变为幼儿学习、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推动者,让幼儿在“生活即教育”的活动中获得既快乐、又有意义的发展。而幼儿不仅仅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也是一个有能力的思考者,他们有自己面对问题的勇气和独特的解决问题方式。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孩子,而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灵感和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