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句中传递出的淡淡哀愁延续到了今天。清明,是个节日。又和其它节日不太相同。它是用来祭拜的。而随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淡忘,到底清明节我们要祭奠些什么,也就成了人们心底的疑问。
清明,同样是个节气,在初春和暮春交替的时节,是一年中最舒适的季节。古人就有在清明踏青,出行的习俗。在过去,清明是当作一个节日来度过。而现在的人们大多把清明简单地看成三天假期。现在的清明节,已经成了旅行的黄金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行,从而忽视了清明节最重要的事。
人们工作太累了,似乎只有假期才是最大的福利。所以,现在的清明已经没了从前那种哀伤的感觉,反而到处充斥着“庆祝”的气氛,这个清明节最不应该出现的字眼。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场景,并不清楚死亡意味着什么。祭奠先人时就能看到各种草率,各种不尊重。
人们都知道清明节需要扫墓。可是现在人们对于这个过程越来越不重视。好像只要随便拿束鲜花,到墓前一放。就算扫墓完成。甚至最近在网上还有公开叫售“扫墓服务”的项目,而且光顾者还不少。在这些人心中扫墓就是随便走个过场,把祭拜死者当成一个简单的仪式。面对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我不禁要问。难道,清明节祭拜先人,真的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吗?
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组朋友祭拜先人的图片。照片中,墓碑前放着一捧鲜花,一座金属香炉。香炉中的焚香升起三股青烟。朋友穿着一袭黑衣,妆容整洁干净。他双膝跪在墓前,双手合十,闭目哀悼。祭拜完成,他还把墓前清扫干净,墓碑用纸巾擦拭干净。整组图片清新淡雅,没有一丝墓地的阴森感。反而让人觉得温暖,感动。
是啊,细细想来,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祭拜过先人了。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和父辈一起到乡下上坟的场景。家乡的祭拜规矩大的很,父亲总是先把水果放在瓷盘,然后跪在坟前烧纸钱,烧得时候嘴里还要念叨着亡者的名字,说是只有念出名字,天上的人才能收到烧的钱。仪式完成,父亲还会对着坟茔磕头,说些家里发生的事。最后离开时,他还把坟前的荒草清理干净。整个过程虽说是在祭奠,可我觉得这更像是与亡者的交流。
老人们都说,死了的人,到了天上,也和在人间一样。需要穿衣,吃饭。天冷了也要给自己御寒。可他们不能自己挣钱,只能靠着阳间的亲戚给他们“送钱”,也就是烧纸钱。这也成了祭奠亡灵最重要的一环。现在城市里都在提倡文明祭扫,用鲜花和祭品来代替烧纸钱。活着的人,希望自己亡故的亲人不要在阴间也受皮肉之苦。就通过这种方式带去对亲人的牵挂。其实人们都知道这只是自己设想的理由。然而,祭奠亡者就只是给他们带去福利吗?难道人死了就真的跟活着的人断了联结吗?
我只是从你的世界路过,而你却走过了我的全世界。
那些离我们而去的亡故人,当然需要我们时常想起。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可并没有从我们的生命中消失。也许不能总是念着死去的人,所以就需要人们在固定的时间,通过仪式感的动作,追忆和死者过往的经历。这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安慰。
生活中的仪式感,绝不是所谓的繁文缛节。而是对我们枯燥生活的一种补充。我们需要庆祝生的精彩,也要哀思亡的遗憾。也许生活到处充斥着功利与浮躁。可这些节日的仪式感还能让人们逆流而上,慢下来,追思一下过往。
清明节,我们祭奠亡灵。很多人说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在阴间不必受皮肉之苦。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让自己回忆过往,怀念过去的点点滴滴,同时安慰自己不安的心灵,让自己得到了释怀。清明节,与其说我们需要祭奠亡灵,不如说我们是在祭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