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心境》关于"情绪的五个特性"方面的内容,有了以下的收获:
一、所有情绪都会随时间不停变化
情绪不会消失,是因为我们对念头紧抓不放。有念头并不是问题,若紧抓念头、认同念头,这才是问题 。
认清“想法只是想法”。
紧抓念头是因为很多人相信这么做可以帮助自己克服痛苦与忧郁。研究结果显示恰巧相反,原因为,当你陷入困局里,情绪会低落,低落的心情会引发负面的想法,看到的都会是否定的、消极的。所以不要相信情绪低落时的想法,才能脱离低潮。
二、一切情绪都与自己过去的经验有关
每一个生命的经验都会在我们心烙印下痕迹。人们心里受伤或恐惧的经验根扎得很深,尤其早期的经历,产生的影响最强。伤痛的记忆与情感存于一套相互联结的神经网中,如同复杂的蜘蛛网,牵动一丝线,就足以撼动整个蜘蛛网。所以往往只要一点小事,就会触动人们伤心的回忆。
我们对某些人某些事不满,其实都是和“自己的过去过不去。”反之,别人对我们的反应也一样,他们也可能携带着许多过往的伤痛。
别成了过往记忆的奴隶
如何分辨影响情绪的事件,是现在发生的还是以前留下来的?
我可以借由静观来自我检视。当我们反应过度或是痛苦持续很久,可以问下自己,我目前的感受,是否让我想起以前曾在何时、何处,与谁有过类似的感觉。
反之,那些经常发无名之火的人,多半也是曾在哪里受过打击或伤害。尝试着了解他的成长背景,他的恐惧,才会发现:那些不懂去爱的人,也是欠缺被别人爱的人。
三、情绪会随想法、认知而改变
有句禅语是这么说的:美人在情人眼中是愉悦的,在和尚眼中是杂念,在蚊子眼中,刚只不过是一顿美食罢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在眼中的样貌,会因为想法、认知而不同。外在事件本身并不必然决定我们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反而是我们如何诠释事件,才是关键所在。
对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绪,让我们难过或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选择的解释。
有人指责你,你觉得很生气,那是你的想法,换个解释:他是在教导我,他很关心我,在乎我。也许会反过来感激那人。
人生际遇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那些事,而取决于我们用什么角度来看待。
每当有任何不愉快的情绪产生时,首先,要意识到此刻你正被情绪控制,而不是事情让你不愉快。也就是说,把不快乐的情绪和不快乐的事情分开看。随时提醒自己此刻的想法,决定你此刻的心情。
四、情绪背后都有支持它的信念
当受到情绪覆盖的念头深植在内心许久,我们就会从内心相信它是真实的。一个所谓的信念就此形成。信念有:事情做不好,我是失败者;我没有人爱等。
人不什么为小事感受到挫折?因为我们不把这些事情看作小事,而把那个失误的一球、一分、一件事,视为失败者的证明。
人为什么会争吵?因为双方都要坚持已见。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对这些信念都深信多年,很少质疑它们,而是不断去证实这些信念所代表的行为和事件。
如果认为自己“没有人爱”,那么,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散出这种不安全感。当其他人远离你时,遭到拒绝的感受又会来证实你的想法。
所以不难发现,每当你产生情绪反应时,往往就是按照某种信念而产生行为。
越坚持自己的信念,越容易跟人起冲突,也会变得没有弹性,自我设限,甚至不可理喻。
《寒斯书》说:"除非你知道你的信念,否则你不会了解你的情绪。"
我们需要在情绪发生时,把它分解开来,知道哪一部分是信念,哪一部分是情绪,就容易释怀,被情绪牵动的折磨也会减少。
检视自己的信念:合适吗?合理吗?
从实际的角度来看,你想要完成某年事,并不代表一定能如愿,或期望一定要被满足不可。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事情绝对不是:你得不到,就是一个无能的人;别人不爱你,就表示你是没有价值的人;你没有做好事,就表示你是失败的人。
检视你的信念
每次经历一个负面的情绪,用一分钟检视支持这个情绪的信念,问自己:我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是我的何种信念造成的?是什么让我有这样的信念?
对自己的信念提出质疑:我的想法是唯一一种可能?我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有理由每个人都跟我想的一样吗?
最后再问自己:如果没有这个信念,我的生命会如何?一旦能放下,负面情绪也会随之消逝。
五、情绪反应让我们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去对生活的不满,可曾想过你不满的是生活还是你自己?因为就在你的周围,也有人活得很美好。这个世界是心的画布,当你以欢喜创作,就看到欢喜的画面;以阴郁调色,得到的是悲伤的作品。生活的状况,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状况。你怎么看世界,它就是你想的那样。
很多人一味想改变外在环境,那是搞错了。境由心生,是由你的心境决定你的处境。从情绪反应可以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
你的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为某事烦躁时,观察内心:此刻,是这件事在烦我,还我的心太烦躁?
对某人不满时,观察内心:此刻,是那个人不好,还是我的心情不好?
感觉到忙乱时,观察内心:此刻,是我的心在忙乱,还是这世界忙乱?
比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了解人心。比改变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心。
反思:
最近的队友情绪总是处于暴怒之中。儿子的成绩他虽然不过问,但是看到儿子的学习状态,他知道儿子的成绩肯定也不好,心里碰到一点儿子做得不好的事,就会充满愤怒和指责。放假这两天,他妹妹发信息给她,说儿子的成绩很差。队友忍不住来指责我,不该向他妹妹抱怨儿子的成绩不好,自己没有能力管教好孩子,就不能指望别人。
队友说到自己,就是又要上班,要赚钱,怎么可能会顾及教育孩子。把所有的责任撇得干干净净的,儿子的问题都是我一个人造成的。听到他不停地发泄自己的怒火,我看到了那人曾经受伤的人。
队友的信念是:“不读书是没有出路的,将来也是没有出息的。”这样的想法,让队友面对儿子的成绩总是特别焦虑。所以我也几乎没有和他说过孩子的成绩的,因为我知道他就算知道了,除了指责,批评,发火,还能做什么呢?
当我听到姑姑向他哥哥说儿子的事,我心里的感觉是充满愤怒的,感觉到自己被欺骗。因为之前和姑姑说过,“不要和他哥哥说,没有用的。说了,就是引发一场战争和冲突,队友也是没有办法的。“可是在我的要求下,她还是说了。
或许当时的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当我向姑姑说这件事的时候,也意味着我在抱怨儿子的当前状况。我充满了无力,我需要倾诉。但是事实是我需要承担这样的后果,被队友知道的事实,引发冲突的事实。结果来了,我却不想去面对,说明了我自己想逃避问题。
我对姑姑的愤怒,是因为我信任她,可是她还是背信了我。我感觉到失望、难过,甚至想着要把她列入黑名单。通过慢慢理清自己愤怒背后的想法,我也看到了姑姑的担忧,无助,她期望能更好的帮助侄子,希望自己的出声能让哥哥重视侄子,能改变哥哥的思想。
我看到姑姑的初衷是好的,这样想来,我对她的愤怒也没有那么多了,毕竟,站在她的角度,她也希望侄子是有出息的,也希望自己的哥哥能重视孩子。我的情绪因为我的想法、认知的不同而改变。从愤怒到平静,到坦然接受,转向自己,既然说出去,就应该有承担的勇气。如果我害怕姑姑说出来,我就不应该向姑姑倾诉,所以责任的主体还是在于我自己。
队友的情绪反应背后都有支持他的信念。因为从小父母做过很多错误的选择,在队友的眼中,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没有人会去听一个孩子的话。渐渐地让队友认为,你们不听我的话就要吃亏。他过份高估自己的想法,总觉得自己的都是对的,更多的时候是为了不断地去求证那个小时候的自己,因为从小被否定和忽视得太多了,导致他对于所谓的对错特别执著,这也是他的局限。
看到了队友的童年创伤,看到了队友的思维模式下的信念价值,也就更理解,为什么他总是那么容易会发无名之火,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了情绪,理解了一个不懂得爱孩子的爸爸,他本身也是一个缺爱的人的。他的情绪反应,让我更清楚的看见了他的局限,他眼中的世界,他的不安全感。这些都让他觉得世界处处是危险,没有人可以信任的,只有自己的决定才是正确的。
无形中也会把自己的害怕和恐惧的事投射在孩子身上,一件小事都会触动他的神经,事实是他和”自己的过去“过不去,而不是和身边的人过不去。理解了情绪的特性,我们才能更好的和情绪友好相处,也才能更理解他人的情绪,不再轻易被他人的情绪拖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