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六一”儿童节,你是怎么过的?
在朋友圈里发一个“我们也要过儿童节,别再装,想吃手就吃手”的段子,然后,该干嘛还干嘛。睡前再看看朋友圈里大家伙儿有什么反应?
或者,单身的你呼朋引伴,下班后找个地方狂吃一顿,然后到KTV 唱到喉咙痛回家睡觉,这样没心没肺地玩一场就over了?
或者,你有个过六一的主角——Baby ,你要为他(她)过个难忘的六一?
社会似乎对儿童越来越重视了。
不信?看看,学校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迎接六一了。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始排练节目啦!下午练,上课练,不练到整齐划一不罢休。今天,大小孩子们各个盛装在身,或呆萌,或可爱,或艳丽,或独特的造型令人目不暇接。在某个大型场所,在领导、老师、家长的注视中,莺歌燕舞,一片欢腾。
家长呢?更是“对你爱爱爱不完”,学校一放假,家长就带着孩子上街,买新衣服、玩具,吃大餐,看电影,甚至有些孩子提出要去打”电玩",家长一想,这不过节吗?玩呗!
各大媒体更是抓住儿童节这个热点大做文章,文艺、娱乐演出、动画电影层出不穷,围绕儿童自我防范,儿童食品安全等方面内容也是大谈特谈,似乎平时关心太少,今天尤其要耳提面命。
要问这些孩子如此被重视,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今天儿童节,你快乐吗?”答案还真不是我们这些大人所想的。
我问:叮当,今天过节你快乐吗?
叮当:不快乐。
我问:为什么?我不是按你想的带你吃了自助西餐,还带你玩了电动玩具,下午你还在家看了很长时间的电视吗?为什么不快乐呢?
叮当:儿童节只放假半天,太短了。而且为了演出,我们每天排练,太累了。你们大人才轻松,我们小孩这么辛苦,有什么快乐的?(你看,她避重就轻,声东击西。到底要说什么,孩纸?)
我问: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过才快乐呢?
叮当:至少放假一天吧!我们在自己班里进行一下才艺展示,同学们互送小礼物,然后就行了呗!
原来大人和孩子心中的六一有这么大差距?姑且不论孰是孰非,这个节是谁的节日?到底应该怎样过还真应该仔细思考一下。
细想来 ,我们每天都似乎在过节。不是吗?好吃的?只要在城市里不是条件特别差,买个零食,吃顿大餐,买件新衣服,买个新玩具,看个大片,玩电玩等内容,似乎在普通的周末都能完成,不必非等到六一来做。
所以无怪乎孩子不觉得快乐。一个每天都能吃肉的人,不会觉得吃肉是件幸福的事。正如不经历冷,怎会体会暖,不经历匮乏,又如何体会丰富?
城市里,不仅丰富的物质满足了大家的需求,而且满足的速度已经今非昔比。以前,要等很久很久才能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好东西:一本书,一场电影,一顿有肉的饭,一种稀奇的水果。而现在,只需网络,很多东西很快就能出现在你眼前。
心理学上的延迟满足,据说能让人觉得幸福。而科技迅猛发展,又会使延迟满足被迅捷高效所替代。
所以,当有人问你最想要的某一样东西时,往往最费劲儿的是不知道最想要的是什么。
孩子更是如此。
那么究竟孩子怎样过六一,才能更快乐呢?
我想,应该找到孩子的需求。不是物质的无限要求,而是更应该在精神层面上思考。
大家熟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其实成人世界如此,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的世界、心理需求和大人一样不容忽视。
如今我们满足了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可是孩子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如何体现呢?
如果我们多从体验、责任、挑战、思考等方面深入思考,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适合孩子完成的活动,相信孩子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都能从孩子的长远发展进行考虑,开动脑筋,不断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地让孩子体验到快乐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