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都没顾上看书。”
“啊?那都干什么了?”
“在京东和当当上买书呗!”
“怎么回事儿?”
“听我说来…...”
最近几天没顾上看书,忙着在京东和当当上选购图书。为什么?那还用说,当然是网上有活动呀!满100减50,上不封顶耶!尤其是京东的广告,每天固定几个整点时间去抢优惠券,还可以叠加使用,最高可以做到满300减200,相当于打近三折!三折!原来买一本书的钱,现在可以买三本!这么划算的活动,不趁现在买,还等何时!
于是乎,我开始蠢蠢欲动了,拿出长久以来收集起的书单,按顺序一件一件在京东和当当上寻找、比价。可,这可没我想象中容易,这些电商的花花肠子可多了!
首先,好多目前火爆的、抢手的书都不参加活动,即使参加,也不是满100减50。比如最近逻辑思维一直在推的《爆裂》,京东象征性地意思一下,满99减5元,当当直接显示没货。
其次,那些参加活动的书,可不是在原来网店销售的价格基础上打折哦,而是在图书原本定价的基础上打折。比如平克的四本大部头,网店平时售价80、90一本,现在参与活动,价格一下子就变回了出版社定价139一本,这么算下来满100减50,也就一本最多只便宜了十块钱嘛!
这还没完,好不容易挑好两本书,一看总价---168元!购物车上方立刻出现小字提示:“已符合满100减50,还差32元可以享受满200元减100元的优惠。”这下可好,要不要凑单?要!当然要!可就是翻来覆去都找不出心仪的且价格正好能凑成200元的书,不是高了10元,就是差了2角……
好不容易书也挑完了,价格也凑整了,准备整点抢券吧。不好意思,整点刚过还不到十秒钟,系统已经提示:“本时段优惠券已抢完,请下一时段再来!” 那,我算上可能的网络延迟,早一点儿提交呢?系统提示:“活动尚未开始”,或是“您的操作过于频繁,请30秒后再试!” 然后呢?然后就只能等下一个整点了呗!
好吧,拼手速拼不过人家,那我拼运气总行了吧!京东这次是图书7周年庆,系统上搞出了一个“集图书赢免单”的活动。是一个页面小游戏,跟抓娃娃差不多,画面上方有一个机器抓手,下方分别是7本循环流动的书,每本书的封面上印着“京东图书7周年”中的一个汉字。参与者通过点击页面上的按钮,让抓手落下来抓取下面的书,每天可以抓7次,只要集齐“京东图书7周年”就算赢了,可以拿来免除一单书钱。书本的流动是匀速的,如果抓手下落的时间合适,是可以抓齐7本书的。
我用前6次分别抓取了一本书,不费吹灰之力!然后用最后一次机会去抓取“7”这本书,在抓手碰到书时,书抖动了下,抓取失败。第二天,我又用7次机会连续去抓取“7”这本书,发现每次都是在即将抓起来的时候,书会抖动下,然后系统告知抓取失败。好家伙!合着后台的程序早已设计好了,故意不给抓嘛!
算了,算了,姐姐我也不差那百来块钱,叠加优惠不要了,直接买单吧!等付钱忙活完抬头一看---两个小时过去了!
都说买的没有卖的精,电商的销售手段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咱们来回顾一下在这次买书事件中,商家都用了哪些伎俩。
1、损失规避
已经选了几本书,却没达到满减的最优惠额度,就这样付钱吧,觉得不甘心,好似是被商家占了便宜。放弃购买吧,已经挑了这么长时间了,虽说可能并不急着看,却也觉得弃之可惜。有研究说人们因得到某样东西而收获的快乐其实远比不上因失去某样东西而感受到的痛苦强烈。这样一种对损失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做损失规避。你现在的这一思考过程就是掉进了损失规避的大坑,并且还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当作了沉没成本。
2、确定效应
“满100减50”只要你参与,就必然能享受到折扣;赢大奖的小游戏,“白送”你六个,你只要花力气去搞定一个,就赢了。“已经到手的鸭子,怎么能让它再飞了呢!”很多人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本来不是很想买书,并不急着用,既然有到手的折扣,那就买点儿吧。就这样将大把的注意力和时间花在了拼单和游戏抽奖了。
3、合算偏见
满减时的凑单提示、优惠券的叠加使用、满一定金额包邮费,就是为了让顾客有一种只要凑满金额,就是能占到店家便宜的心态。并且金额数凑得越接近满减的限额,也就是获得折扣越大的时刻,这样平时捡不到的“大便宜”哪儿有不占的道理!殊不知,商家已经准备好那些小额的专门用来凑单的商品等着顾客上钩呢。
你问,为什么明知道商家是在想尽办法算计顾客,从顾客口袋中掏更多的钱,明知道买了这么多书看也看不完,怎么我最后还是下单了呀?不应该是按需下单,等到真正要看的时候再买吗?不应该是节省选书、凑单的时间和注意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吗?
可,人是非理性的呀!花钱买东西就是感觉很爽呀!
那,既然爽过了,干嘛还要写出来?打自己脸呀?
栽跟头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栽在哪里。即使是剁手,也得剁的明白些。况且全年最大的“剁手节”---双11就要到了!在爽快地往购物车里塞东西的同时,也让自己“剁”的明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