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为《我想听你把话说完》,写的是一名参加省级教师学科教学竞赛的青年选手,在下课铃已经敲响(课堂教学超时则将被扣分)时,还能耐心安静地等待一个胆怯木讷的学生把话说完的故事,颇为动容,故而提笔,写了以下文字。
天使之心
——读《我想听你把话说完》有感
这个故事,记录了一个极易被忽略的瞬间,震撼了我!因为,它从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角度,从一个很容易遭人惋叹的情景中,发掘出了一颗属于师者的真正的天使之心!
文章所写的情景,看似不符合主流的省级教师学科素养竞赛的规则的遵守,但却真正地契合着应属主流的教育的伟大精神——尊重、关怀、期待、鼓励!这是教育者最基本的素养和最不该丢弃的初心,即使在丛林法则横行的现实中,它仍如天空中的北斗,熠熠闪光,永不磨灭!
当下课的哨声响起,文中的她“微微一怔”,可见她对于这本属于竞赛性质的课堂教学是极其专注和投入的,但随即,她就微笑了,这又是多么难得的表情,因为一点不着急,一点不慌乱,一点不急于收尾,可她明明知道:哨声一响,扣分就开始了!扣分开始,就意味着名次后退了!
然而,她却在微笑,她却在说:“不要紧,你继续说!”因为,她此时此刻的目光所关注到的,是孩子额头沁出的汗珠,她的心所深深感知到的,是孩子的细小汗珠背后的紧张、犹豫、自卑以及深心里一定存在着的对自己的美好愿望。这些,其实才是一名教师真正应该看到、应该珍视的东西啊!因此,她的心在瞬间就作出了抉择:这种时候,对于既定的游戏规则,只能违反它了! 因为,与一个孩子面临的困境和需要的关怀相比,它太不重要了!因为,与教育的初心和良知相比,它所代表的分数和名次真的是轻如鸿毛!这样的选择,对于她而言,并不难!因为,在她心里,对学生内心的深刻的理解与关怀的意义,远胜于比赛的分数和名次!
但这样的选择,对于绝大部分的教师而言,却是根本不可能做出的选择。他们会十分巧妙地却毫无实际意义地“安抚”一下学生,给那堂事关分数和名次的课来一个“漂亮”的收尾,一切都会处理得了无痕迹。然而,孩子的心的轻轻的悄悄的啜泣的声音,有谁能有心去听一听呢?
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学生,似乎习惯了这样的被忽略和须配合,似乎也就不会轻轻地悄悄地啜泣了。于是,教育就演变成了一场场众目睽睽下的卖力的表演和作秀!
所幸,人间总有天使!那纯洁的天使之心,让她在哨声二度响起时,竟然恼怒了!我想,她是恼怒于可恶的哨声,打破了师生间相互期待、倾听的美好氛围!她竟然径直走到孩子桌前,正视着孩子为难的目光,斩钉截铁地说:“别管它!继续说!我想听你把话说完!”
那是多么勇敢而又深刻的理解与关怀啊!如此的教育之举,实在是令人钦佩!因为不是为了分数和名次,而是走回到了人的内心,它演绎的,是教育最本原的诗意、美感和情怀!
读此文,不禁想到著名媒体人柴静的一篇文章《别了,卢安克!》,它客观深入地记录了一位德国青年卢安克在中国农村搞教育的事情。
记得当时,我读得很仔细,也非常震撼!因为,来自异国的卢安克对中国农村孩子的接纳、理解和尊重,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那简直就是一场长时间的看似根本没什么希望的、与国内的应试教育太格格不入的心灵的救赎!可是,卢安克却一点也不着急,正如龙应台说过的:“孩子,你慢慢来!”他慢慢地融入当地村民的圈子之后,又慢慢地融进了一帮农村孩子的心灵,再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情感态度。
改变,是在悄然间发生的!虽不明显,而且有太多的人不理解,但卢安克一直都在坚持,虽然也时常困惑,但他仍愿意坚持下去……
应该说,在目前的教育教学的状态之下,本文中的她和柴静笔下的卢安克的存在其实是一种奢侈,也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他们是十分普通的一线教师,直接地与学生进行着最近距离的接触,他们能不忘教育的根本,能不忘初心,教育才是有温度的,才不会逆天而行!
与其他领域的工作不同的是,教育,一定是心与心之间的呼唤、询问和融合,一定是一种对灵魂幸福的无限追求吧!
愿那样的天使之心常在,即使微弱如夏夜的朵朵流萤,亦可——“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