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伪心理学说不读书笔记(摘抄版)

序言

开篇中,斯坦诺维奇先生就告诉了我们,学习心理学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的理解他人,更加全面和精确地认识到哪些原因决定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而不是学完了发现“我/你/他是哪一型人格”“我老公的行为反映出他的潜意识一定是balabala”“如何有效克服焦虑提升正能量”……

但是为什么大家普遍认识的心理学是后一种呢?没办法,这就是心理学这个词带给大家的直观感受导致的。心理学的自验性很强,我们在接触到一些“心理学”的“金句”“标准”时,会不自觉的就往自己或他人身上套,一旦符合,就会下意识地“哎,不错哦”。

那这本书会告诉我们有什么是颠扑不破百发百中的心理学真理吗?不!斯坦诺维奇先生告诉我们,看了这本书后,你可能不知道心理学大牛都有谁,你可能依然记不住人生发展阶段论,但你会掌握一件判断心理学真伪的武器——批判性思维。

第1章  心理学充满生机(在科学阵营里左右逢源)

1、谁误导了我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印象

请迅速说出你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心理学家!

——————我是分割线——————

弗洛伊德?恭喜你!你和大多数普通人所想到的是一个人!

弗大叔虽然用他得到的数据(个案研究和内省)建立了一套精细的理论,但他过于专注建立这些理论构架,而忽视了将理论建立在可靠的因果关系之上,此外,这些理论也不足以被数据所支撑。所以,弗大叔认为,个案研究足以证明理论的真实或谬误,也不采用现代心理学中重要的控制实验,所以他的理论根本和现代心理学是两回事,我们接下来要在第2章和第4章打倒他。

2、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

心理学的多样性,即是指构成心理学的并非一套宏大的理论,而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仅能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比如适用于儿童的理论很可能不适用于成人发展,也不太可能适用于精神药理学和康复心理学),就连心理学家也对心理学理论的整合不报乐观态度。但我们要看到,其他科学同样也缺乏一个完备统一的概念体系(比如物理也有力学光学之分,化学也被分为有机和无机)。所以我们首先把关注点要放在心理学家获取新知识所采取的方法上。

3、科学的统一性

心理学又像社会学又像教育学又像生物科学,那为什么还要独立出来?那是因为,心理学不同于其他行为研究领域的地方在于:心理学中有关行为的结论都有科学证据;心理学的应用都源于科学方法,并且经过了科学方法的检验。正因为心理学本质上是一门科学,而不是学科,所以各种妨碍科学发展的利益集团,比如披着各种时髦外衣的伪科学产业和某些宗教势力都会极力向世人表明:心理学不是科学!

4、那么,什么是科学?

科学不是由其内容决定的(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范围特定),也不是由使用的工具决定的(不是实验室里的才叫科学!),科学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征为:

(1)系统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基于观察的实践

过去人们认为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纯粹思考或诉诸权威,而不是观察。

举例:伽利略观察到了环绕木星的卫星

弗朗西斯科对伽利略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的论点是:人有两个鼻孔、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和一张嘴,对应天上七大行星……而且一周有七天……自然界有七大金属……如果我们增加了行星的数目,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而且肉眼也看不到它,没有用嘛!

系统——>观察不能是泛泛的,无主题的

(2)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

可重复性:特定发现并不是由于个别调查者的错误或偏差而产生的,而是可以被他人重复的。(大师的气功别人就学不会!)

同行评审:每一篇投到期刊的文章都要经过数位科学家的评审,并将批评意见提交给编辑(资深专家),再由编辑权衡这些意见,确定这篇文章可以立即发表,还是需进一步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之后再发表,或是因为有缺陷或价值太低而拒绝接受。请注意,这只是最低标准。但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一种理念、理论、主张或疗法不能在有同行评审的学科文献中获得适当的收录,可能就有问题了。所以作者在这里提示消费者,记得要利用同行评审这个标准判断一样东西是否值得去消费。

(3)实证性的、可解决的问题:科学家对于可检验理论的研究

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啥?必须是可解决的,可明确具体的问题。

例: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就不属于科学领域

科学是怎么进步的呢?它通过四个步骤进行:提出理论——作出预测——实证检验——修正理论(这棵树上的苹果都是甜的——那么我随便吃一个就一定是甜的——全部摘下来尝了尝,有个别酸啊——这棵树上的苹果大部分是甜的)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就是第三步,实证检验。可解决的也就意味着可以检验。可检验性标准也叫做证伪标准。

5、心理学和世俗智慧:“常识”的误区

我们个人的行为模型并不像真正的理论那样具有内部一致性,相反,当我们觉得需要对行为作出解释时,往往搬出一箩筐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遍真理、说教及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和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这难道不是悖论吗!)但是,这些谚语和俗话总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行为可以解释,这也可以看出心理学常常难免和诸多根深蒂固的文化信念发生冲突。

6、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因为心理学通常和世俗文化、长久以来的信念、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相冲突,所以处处受阻。

第2章   可证伪性——如何捕捉头脑中的小精灵

举例:1793年,费城出现了一位神医,声称可以用放血和水蛭治疗黄热病。他认为治好了的病人就是他的医术高明,治不好的就是病入膏肓。这位神医的错误就在于,他的理论不具备可证伪性。

1、理论和可证伪性标准

可证伪性标准主张,一项理论如果有用,他所做出的预测必须是明确的,必须两面兼顾——》也即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哪些事情不会发生。(这棵树上的苹果都是甜的——那么我随便吃一个就一定是甜的,也即告诉我们无论吃哪个都不是酸的;反之:这棵树上的苹果都是甜的,如果不甜,那就是神灵降罪了——没法聊了)

(1)敲门节奏理论

根据敲门的节奏断定敲门人的情况:预测性别、年龄、身高、随身携带物品……可见预测条件越多,准确率越小,所以预测越准确,人们对该理论越信服。故而,越好的理论作出的预测总是会显示自己是可证伪的。

(2)弗洛伊德与可证伪性

弗大叔的理论着重于运用一个复杂的概念结构,在事后解释人类行为,但不做事前的预测。(这种马后炮看起来能解释一切,但事实上毫无用处)

(3)小精灵

作者举例:人的大脑左半球有两个小精灵,它们控制大脑中的电化学过程,但是小精灵们有能力发现任何对大脑的侵入(如外科手术、X光),一旦觉察外界的探测它们就会隐身。很显然这个捏造的例子永远无法被证明是错误的。正如22条军规、心理能量、超感官知觉(ESP)和通灵。

(4)不是所有的证实都等价

证实的数量很重要,但质量更重要。

(5)可证伪性和世俗智慧

如前所述,心理学威胁到世俗智慧所提供的安逸感,当然也会影响大众的认知。但如果我们有健康的邻居,那么我们会过得更好。知识也是如此,我们邻居的无知和不健康对我们一样有害,而无知很可能正是造成他们健康问题的原因。(看看ISIS吧)当我们被那些对人类行为有误解的人们所包围的时候,大家都会蒙受损失。公众对于教育、犯罪、健康、生产力、儿童福利和许多其他重要问题的态度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如果这些态度源于错误的行为理论,那我们大家都会受伤害。

(6)承认错误的自由

在科学上,犯错并不是罪过,通过对理论进行不断地修正,科学家们最终构建起能更好地反映世界本质的理论。但是,要让科学发挥作用,并不需要每位从事科学的科学家都具备证伪的态度,总会有其他科学家提出批评并发现他们同行的错误(互掐啊),更幽默的说法是,科学家们的虚荣心实际上在科学进程中起着作用。

(7)想法不值钱

什么是生命的本质?宇宙的起源?这些想法更多是为了提供情感支持,无论他们多么具有抚慰性,但对于科学目标是无用的。

2、科学中的错误:逼近真理

科学家只对已有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感兴趣,因为它们并不是确定无疑的。科学知识是暂时的、可以被修正的,但这不意味着真正的知识是不存在的。

第3章   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认为:从内在本质或本质属性的角度对现象作出最终解释,才算得上是好的科学理论。科学进步的关键在于放弃本质主义,接收操作主义。

1、为什么科学家不是本质主义者

(1)本质主义者喜欢咬文嚼字

本质主义者在探求知识之前,过于关注术语或概念的定义。在科学领域里,确定某概念的意义,是在与该术语有关的显现得到一定程度的研究之后,而非研究之前。

(2)操作主义者将概念和可观测事件联系在一起

操作主义是一种思想,认为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测事件,或与可观测事件向关联,而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在科学领域里,定义一个概念靠的是一系列操作,而非单独的行为事件或任务。

举例:焦虑在心理学中不仅仅指“不时会感到的不舒服和紧张”。而是要需要问卷和生理指标测评。

(3)信度和效度

概念必须同时具备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测量工具的一致性,测量结果越接近一致,信度越高。效度是指操作必须被证明对于概念来说是有效的,也即一个测量工具是否测量了它本应测量的内容(比如用量脚器测量智商,就被认为是不具有效度)。高效度和高信度必须同时兼备,才能定义概念。

(4)直接和间接的操作性定义

概念和可观测的操作:A全部通过可观测的操作来定义

B部分通过可观测的操作以及其他概念

C不通过可观测的操作,仅通过和其他概念的关系——间接操作性

(5)科学概念的演进

a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相关观测结果的不断丰富而发生变化(随着其所操作的内容变化,由答案定义问题)。

b概念与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交织在一起,并且获得多种操作性定义(比如智力可以用不止一种方法来操作化和概念化,“热”也可以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来概念化)

2、心理学领域的操作性定义

心理学中的许多专业概念都是用日常用语来表达的,但它们的含义和大众平常所说的意思不一定相同。

(1)作为人性化力量的操作主义

在科学中,知识的正确与否不取决于个体提出主张时自己的肯定程度。科学中人性化的力量就是让知识公开化,让任何有冲突的观点都能以一种双方都接受的方式得以检验。所以心理学必须摈弃所有对概念做出的个人化定义,而坚持公众可以知悉的定义,并确保了任何一个接受过适当训练并拥有适当设备的人都可以实施这些操作。

(2)本质主义问题和对心理学的误解

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公众要求心理学去回答本质主义问题,而通常其他科学家并不需要回答类似的问题。但没有任何科学可以对本质主义问题作出回答。心理学不是宗教,它是一个试图对所有行为作出科学解释的广阔领域。

(3)操作主义和心理学问题的措辞

节省原则:当两个理论有同样的解释能力的时候,较为简单的理论(设计更少的概念和概念性关联)胜出。原因是,拥有较少概念性关联的理论在将来的检测中会更具可证伪性。

举例:图灵实验——计算机能否思考:让测试者通过两个键盘对话,一个和计算机相连,另一个和人相连,然后由测试者判断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这样可以避免测试者产生“机器不能对话”这样的预设偏见。

第4章   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安慰剂效应和了不起的兰迪

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是毫无价值的。

1、个案研究的地位

个案研究在特定问题的早期研究阶段或许比较有用,因为它们可以提示哪些变量需要进一步研究。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都是所谓的“孤立事件”,缺乏比较性信息,而这种信息对于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说是必要的。

依赖见证叙述的问题在于,如果累积起来的见证能够为几乎每一种疗法提供支持,那么它也就不可能用来支持任何一种特定的疗法,因为所有相互对立的疗法都有各自的见证(各家各夸)。因此,引用某个见证叙述或个案研究的结果来支持某一特定理论或疗法是错误的。

2、为什么见证叙述毫无价值: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无论治疗是否有效,人们都会报告某种疗法曾经对他们有所帮助。

杜绝安慰剂效应所采用的双盲实验:一组病人试验新药,另一组病人服用等量不含任何药物的药剂(安慰剂,但临床上一般包括当前认为最有效的药用成分),但两组病人都不知道他们吃的是什么药。

3、“鲜活性”问题

鲜活性效应:当面临问题解决或决策情境的时候,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情境有关的信息。因此,人们倾向于利用更容易获得的、能够用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信息。对可获得性造成强烈影响的一个因素,就是信息的鲜活性(十个专家顶不上一个邻居大妈)。

(1)单一个案的压倒性影响

举例:关于购买避孕套,来自两个大学生和《消费者报告》的两种不同观点,你更相信谁?接受学生意见的人比接受消费者报告的人多31%。

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克服这种不相信数字、必须亲眼目睹才去相信的倾向。在心理学和医学领域,有经验的临床从业者一直都在努力摆脱个别案例的压倒性影响给他们的决策带来的阴影。

(2)了不起的兰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兰迪是一位魔术师,他通过揭穿“通灵“骗术和庸医疗法来达到教育公众的目的。他的手法就是,让人们掉进其见证所编织的陷阱里(一份关于A的评测发给了B,但是B觉得神准)。

另提到星相学,因为研究者发现大多数成年人都会认为泛化的个性总结都是准确的,并且都是对自己独特的描述。(大家好,不一定是真的好;自己好,也不一定是真的好!)

4、见证为伪科学打开方便之门

举例:占星术、笔迹学、医学等领域的伪科学,所采取的方法特征

1)提供一种特定的或秘密的方法/设备

2)广告里只有“个案”和“满意患者”

3)承诺(或暗示)快速见效

4)声称知道问题的成因,并且说能够“快速排毒”,促进健康

5)指责“医学体制”等正统途径对其进行迫害和阻碍

★★★★★反驳:作者不也是在用生动的个案阐述观点吗?

答:作者运用了生动例子来阐述观点,但仅仅为了阐述而不是证明。区别在于:主张的提出和主张的交流。本章的讨论属于:一项主张基于证据而非鲜活的见证,同时依靠鲜活的见证来交流。(我的理解是有据有例,而不是只有例,或有据无例)而且作者主张所依靠的证据包含在作者所引用的经过了同行评议的科学证据之中。

第5章   相关和因果——用“烤箱法”避孕

举例:台湾曾研究过哪些因素和人们对避孕工具的使用有关,结果是:家庭中家用电器(烤箱、电风扇等)的数量。明显两者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例子中,家用电器数量和避孕工具的使用率是两个变量,这两个变量可能有相关,但不是因果关系。所以,这两个变量有可能是和其他变量相关,通过其他变量联系起来。

1、第三变量问题:戈德伯格与糙皮病

举例:20世纪美国南部民众患上糙皮病,当时这种病被认为是传染性疾病,原因在于当地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好。戈德伯格认为糙皮病是由营养不均衡的饮食引起的。

为什么戈德伯格的证据更好?

因为他不仅观察相关性,还靠真正地操纵关键变量来收集证据。这种方法经常要创造一些通常极少会自然出现的条件。——戈德伯格和他的妻子、助手服下了糙皮病患者的排泄物!

第三变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并不意味着这两个变量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相关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这两个变量都分别与第三变量相关。上个例子中糙皮病和污水处理条件之间的相关就叫“虚假相关”。这种相关的产生不是因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可以测量的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因为这两个变量都与第三变量相关。

2、方向性问题

变量间所涉及的两种误区:

1)方向性问题:当变量A和变量B之间存在相关时,在断定A的变化引起B的改变之前,我们必须清楚因果关系的方向可能是相反的,即从B到A。

2)第三变量问题: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并不能预示任何方向上的因果,因为当这两个变量都和第三变量相关时,该相关还是会出现。

3、选择性偏差

指特定主体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不同生理、行为、心理特点的人们选择不同类型的环境时,就有可能出现选择性偏差。后果是造成环境特征和行为——生物特征之间的虚假关联。

举例:美国哪个州由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高于平均水平——亚利桑那州。该州的空气很差?不,正是因为该州空气清洁,所以有呼吸疾病的人都搬到了那里,最后死亡。

所以,当我们事先就期望看到因果联系时,这种偏差经常会被忽略。公众如果缺乏本书所教授的简单方法论和统计思维技能,想纠正那些误导性的数据就会很困难。然而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消费者来说,宁可站在怀疑的角度,也不要被那些错误地暗示了因果关系的相关所蒙蔽。

第6章   让一切置于控制之下

1、斯诺与霍乱

举例:约翰斯诺验证了霍乱是通过被病人排泄物污染的供水系统传播出去的。斯诺选取的实验条件是一处由两家不同供水公司供水的社区,这两家公司一家水源被污染了,而另一家没有被污染。选取同一社区保证了人群条件的近似,再通过比对由不同供水公司供水的家庭发病死亡率,就得出了霍乱与水源的关系。

2、比较、控制和操纵

科学思维所基于的理念有如下三种:

A比较:比较世界上存在的各种情况,比较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

B控制:科学家需要在一个实验设计中尽可能多地排除错误解释,所通过的途径之一就是在实验条件下直接进行控制(比如霍乱的例子中,斯诺选取的同一社区就相当于控制了实验人群的种族、经济地位、生活环境等条件)

C操纵:操纵(我的理解是科学家的调整和改变)被认为是诱因的变量(霍乱例子中供水的来源),然后在保持其他所有相关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观察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霍乱的发病率)。被操纵的变量叫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自变量最好是一个。

1)随机分配与操纵共同定义了真实验

随机分配是一种将被试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方法,确保被试在对比试验条件下的所有变量基本保持一致,与随机样本不一致。

操纵变量和随机分配相结合,就可以排除那些可以归因为被试本身特征的解释了。

2)控制组的重要性

3)聪敏汉斯——神马的故事

举例:一匹叫聪明汉斯的马据说会算术,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否认了这一说法。这一例子解释了我们应该仔细区分“对现象的描述”和“对现象的解释”。马的表现不代表它会算术,它只是在训练员下意识(并非故意)歪头的时候作出相应的反应。

4)20世纪90年代的聪明汉斯

举例:20世纪80年代末,澳大利亚提出了一种辅助器技术让自闭症的孩子从不说话到交流,但经过实验发现,该交流是辅助器对孩子进行暗示而促使发生的。

5)对变量分开考察:特殊条件

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通常都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联,科学实验将世界上原有的相关分割开来,以此来使单一变量的影响显现出来。

6)直觉物理学和直觉心理学

直觉物理学就是普通人对物体运动的观念。有趣的是,这些观念通常与物体运动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直觉心理也一样。许多研究显示,笃信宗教的程度与参加慈善活动、帮助贫困的人或是不欺骗其他人这些行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盲人拥有超灵敏的听觉,“远香近臭”这些理论也并非如此。人类关于行为的直觉理论是有缺陷的,所以心理学研究需要试验控制。

第7章   “但是这不是真实的生活!”

很多人认为科学实验没有价值,因为它是人为发生的,和“真实的生活”不一样。

1、为什么自然性并非总是必要的

禁锢于真实生活条件会妨碍我们发现许多新事物。心理学研究很少使用随机的被试样本,化学和生物也一样。

随机抽样的调查研究既可能是相关研究,也可能是一个真实验。只有使用了随机分配的方式,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实验。

应用研究的目的是把研究结果直接与生活中的特殊情境联系起来;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为理论验证的研究。大多数科学研究仍然是用于验证理论的基础研究,研究结果通过理论上的修正得到间接应用。

2、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举例“大二学生”问题:在很多心理学研究中将大二学生做被试,因此很多人质疑这些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心理学家通过重复、更多研究来完善这一问题。

第8章   避免爱因斯坦综合症——聚合性证据的重要性

1、关联性原则

科学中的概念变化遵从关联性原则,关联性是指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消费者一定要警惕,如果舍弃关联性原则,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伪科学,因为他们总被说成是“全新的”。伪科学的伎俩是将理论变得不可证伪,或是宣称先前的数据与他们的主题无关。

大部分公众意识不到科学工作的不确定性。科学的特点在于众多个体的参与,而伪科学经常认为特定的权威和研究者才有接近真理的“特殊”机会。

2、聚合性证据:在瑕疵中进步

聚合性证据原则:只要大量的实验能够得到近似的结果,我们就说实验证据实现聚合了。聚合性证据原则允许我们将结论建立在大量有些许差异的实验来源之上。

对于媒体经常宣称的所谓突破性进展,我们要永远带着怀疑的态度。

3、科学共识

评估心理学实证证据的简单原理:“科学共识”而非“重大突破”;“渐进整合”而非“重大飞跃”。

对于研究方法:个案研究——相关研究——操纵变量

4、不要对矛盾数据感到绝望

矛盾的出现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问题理解得还不够充分,也可能仅仅是偶然事件。

第9章   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多重原因的问题

★★人的行为是由多重原因共同决定的。任何一个特定行为都不是由某个单独的变量引起,而是由许多不同的变量共同决定的。认定变量A和行为B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变量A就是引起行为B的惟一因素。

但人们常常忘记行为是由多重原因决定的,他们似乎要去寻找那颗所谓的“神奇子弹”——即他们感兴趣的、造成行为的惟一原因。

1、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即当影响行为的一个因素和另一个因素共同起作用时,它们会对该行为产生与各自单独起作用时截然不同的影响。(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单一原因解释的诱惑

干扰人们忘记原因多样性原则的因素之一是预设偏见(参见第3章),另一因素是情绪。

第10章   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概率推理

概率趋势是指有较大的可能性,但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必然如此。心理科学所揭示的所有事实和关系都是用概率来表述的。

1、“某某人”统计学

举例:活到85岁的人中只有5%吸烟,但你可能会说,我邻居大爷、我认识的某某人……都吸烟!一天三包!都活到了85岁!

2、概率推理以及对心理学的误解

知识不需要完全确定后才是有用的,人们经常为心理学预测设定一个比其他科学更高的标准,心理学家判断如果按计划治疗,会有较高的概率获得一个很好的结果。但是心理学家常常要面对诸如“我的孩子何时能达到三年级的阅读水平?”“他在这个治疗计划中要待多久?”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无法回答的,因为所有的预测都是概率性的。

3、有关概率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在心理学领域中,有一个已经被反复证实的发现,那就是一个具体时间的信息往往可以完全击败较为抽象的概率信息。(最常见的就是个案)

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较大的样本总是能够更精确地估计出总体的真正数值。在不同领域中进行证据评估时需要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认识到样本规模对信息可信度的影响。我们很少觉察到,我们最坚定的信念是建立在多么脆弱的事实基础之上。

★★赌徒谬误:倾向于将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之间联系起来,而实际上两者是独立的。(例:我们都知道硬币出现正反面的几率为50%,当一个人连续掷出六次正面,那下一次他掷出反面的几率是?还是50%)

第11章   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

1、试图解释偶然性事件的倾向

当一件事取决于偶然性时,并不一定表示它是不确定的,只是说它目前是无法确定的。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掷硬币,一次抛掷的结果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不确定,它只是在当下无法确定而已,我们可以在对抛掷的角度等其他变量测量之后得出抛掷的结果。

错觉相关:人们有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当人们头脑中已经预设了两个变量相互关联的想法时,他们甚至能够在两个变量根本毫无关系的数据中发现联系。

同样的,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但偶然性决定了好事坏事都以相同的概率发生在不同人身上。

2、偶然性和心理学

在心理学中也存在这样的倾向:研究者试图解释一切,希望其理论不仅能解释行为中系统的、非随机的成分,还要能解释任何细微的变异。(我个人就比较怀疑“内在小孩”和“家排”的理论,但还没有深入去学习研究)

我们觉得巧合是很难存在的,但实际上一点也不。

3、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

心理学家不应自诩能够预测每一例个案的行为。表示自己可以在个体层次上进行心理预测,是临床心理学家常犯的错误。临床预测是指对特定个体作出百分之百准确的预测。统计预测是指依据统计资料中得出的群体趋势所做的预测。

第12章   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1、心理学的形象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超自然心理学从未在正式心理学刊物上被证实。其次,“自助类疗法”也在用个案研究、见证叙述和个人经验误导大众。

2、我们是自己最坏的敌人

很多人觉得心理学家能够通过训练获得一种“直觉洞察力”,从而能洞悉个体的行为,但这是不能被研究证实的。

斯科特•利连恩费德列出了在临床心理学领域泛滥成灾的几种伪科学:

a用于治疗创伤的那些未经检验的怪异疗法;

b已经被证实是无效的、针对孤独症的一些疗法;

c继续使用一些未被充分验证的心理评估工具,例如各种投射测验;

d利用潜意识来做自我治疗的录音带;

e使用高度暗示性的治疗技术诱发儿时受虐的记忆

3、菜谱式知识:我们做某件事,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会导致其他人做出某些相应的行为,或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些事能帮助我们实现某些目标。科学心理学总是力图通过实证方法检验菜谱式知识的有效性。

4、如何识别伪科学的主张?

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主张免于被证伪;

强调主张是确证的,是不可辩驳的;

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

过度依赖逸闻趣事和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

逃避同行评审;

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缺乏学科关联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