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世界和现在完全不同,信息爆炸,社会巨变,人类意识也肯定会受到影响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也许会让你想象不到的大。
凯文·凯利(绰号KK)是世界著名科技杂志《连线》创始主编,1994年,其预言未来科技发展的著作《失控》出版,十几年后,文中所指相继实现。2015年,他的“观察·反思·展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必然》在中国出版,书中预测了未来发展的十二大趋势,其中的几个趋势,我认为将对人类意识产生很大影响。
1、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使人类分成三类人:能与人工智能合作的聪明人、能从事人工智能覆盖范围之外需要创造力工作的人、无所事事的普通人。
十二个趋势中的第二个是知化(Cognifying),也就是让所有的东西更加智能。书中精彩观点摘录如下:
“由于很多东西变得很聪明,人的很多工作就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看X光方面的专家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法律方面的AI可以比人类律师助理更高效地阅读文件......更厉害的是还要让各种各样的AI自己去学习,让它们有多种思维方式......很多人非常担心,机器人会跟我们抢工作,实际上,这种趋势已经出现了,未来越来越多工作会让机器人取代,任何看上去特别重复性的、没有意思的、没有什么乐趣可为的事情,都可以让机器完成......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更适合人类,比如要求创造力的工作,因为创造本身就是不讲究效率的,不用考虑正确性,这是人类适合去做的工作......不管是哪个领域,实际上它都是最聪明的人加上机器。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决定了你的薪酬,你必须要和机器进行合作,而不是和他们对抗。”
从上面的摘录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知化,影响的主要是没有能力和人工智能合作,又没有创造力在人工智能之外找到机会的普通人。
首先,失去工作意味着失去自我的一个角色定位。很多人工作是为了谋生,工作是一个谋生手段,但也是人认识自我时的一个重要标志。只要是具有健全人格的正常人,都会有个自我的观念,在问到“我是谁”时,一般的回答都离不开“我是谁的父亲”“我是医生”之类,这些回答都是人对自己在世间的身份或位置的认识,也就是角色,人都有多种角色,工作角色是其中之一。失去工作,意味着失去一个身份或位置,就像八十年代下海潮时的单位一样,失去会让人迷茫。
其次,失去工作意味着要面对大把时间如何打发的问题。除了部分有专门的兴趣爱好者,其他人将会无所事事。可能有人会说,多好啊,有时间吃喝玩乐了,问题是,吃喝玩乐如果是在工作之余,当然会让人放松愉快,但成了每天的常态,就会没意思了,这点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解释。效用,即满足程度是人神经的兴奋,外部给一个刺激,人的神经兴奋就有满足感(产生效用)。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消费同一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兴奋程度就下降(边际效用递减)。当感觉没意思了,就需要寻找新的刺激,吸毒、乱交等等可能就会成为新的选择,一旦到了这个地步,离死亡也就不远了。佛洛姆在《自我的追寻》里指出:“如果生命的发展趋势受到阻碍,这一受阻的动力便会发生变化,而转变为生活的破坏性动力,......继而成为各种邪恶表现的泉源。”失去工作,就意味生命的发展受到阻碍,如果不能很好转化,走向坏的方向也就可以预见了。
最后,失去工作意味着要面对“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工作不仅是自我的一个角色定位,也是自我的一个价值体现。欧文·亚隆说过:“人类似乎是一种追求意义的生物,但是不幸被抛入一个没有内在意义的世界。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发明一种足以支持我们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必须把自己完全沉浸在生活的河流之中,这样问题就不会存在了。”工作本来是人经常用来当作人生意义的一个表征或因素,现在没有了,更重要的是,它是可以让人完全沉浸的河流,没有了,问题就出来了,而且在失去重要的角色定位,又有那么多时间不知道怎么打发,不由不胡思乱想,空虚迷茫之时,该怎么面对呢?
2、无处不在的屏幕让人类活在透明的世界。
凯文·凯利阐述的第三个趋势是屏读(Screening),也就是任何一种平面都可以成为屏幕。书中精彩观点摘录如下:
“屏幕占据了我们的口袋、行李箱、仪表盘、墙壁,屏幕可以跟踪我们的眼球,预测我们会看向哪里,知道我们在注意什么,还可以读取我们的情绪,根据我们的情绪做出反应......戴上眼镜,会看到哪里的厕所干净,朋友正在哪里闲逛......让我们阅读一切,而不仅仅是文本……屏幕还会观察我们,成为我们的镜子,成为我们对之凝视以找到自我的那些水井。它们并非映照我们的面容,而是映照我们的自我......屏幕成为了我们身份的一部分。”
看到这,我有个感觉,就是隐私问题,按照著名的乔哈里视窗理论,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开放区、隐私区、盲区、未知区,如果屏读成为现实,那么人会像活在透明的世界中,隐私区会越来越小,如果考虑到屏幕后掌握数据的相关人,隐私区,天知道还有没有!!!
盲区也会变小,因为获得信息的渠道太多,个人完全可以获取别人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信息;未知区也会变小,那种戴到头上的仪器,可以记录我们晚上做的梦,也就是潜意识的信息,冰山模型中的水面将越来越低。随着三个区的缩小,开放区肯定越来越大,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透明,好的方面是我们会越来越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会不再被提起,坏的方面是虽然人人喜欢喊“理解万岁”,但是否真的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成为透明人的感受真的好吗?也许,理解万岁也是叶公好龙吧。
3、对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经那么重要,使用则比以往更加重要。
凯文·凯利阐述的第八个趋势是使用(Accessing),也就是之前我们的重点是占有,之后的重点是使用。
书中提到:“优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租车公司,却不拥有任何出租车辆,Facebook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媒体平台,却不创造任何内容,阿里巴巴作为最有价值的零售商,却没有任何库存......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你可以借到任何需要的东西。借取能享受占有一件物品时的绝大多数利益,同时减少了一些不利因素,无需承担清洗、修理、存储等责任......消费者所有权不再那么重要......区块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是一种民众共有......当每个人‘拥有’它时,也就没有人拥有它......随着被分享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少的东西会被当作财产看待......当我们推进减物质化、去中心化、即时性、协同平台化和云端等发展时,使用权将逐步取代所有权......只有农民才需要一个谷仓来储藏财富,数字原住民是自由地奔向前方的,不会承受拥有事物带来的负累。”
书中预测的这个趋势,我觉得比前面两个趋势影响更大。如果未来真的是如上面预测所言,那将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人类意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改变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佛经中,称我们这个世界为欲届,这个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按济群法师说法,欲望有三个特点:占有、比较、竞争。占有就是别人拥有的,我必须有;别人没有的,我也得有。被欲望支配的人,忙于追逐尚未属于自己的一切,却很少考虑那一切究竟是不是人生的真正需求。比较就是攀比,总想比别人强,希望从他人羡慕中感受幸福,总在为达到某个目标努力,却难有满足之时。竞争则是因比较造成,推崇自然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争斗,你死我活。欲望使人们不断向外攀缘,并在这种无休止的追逐中迷失自我,一旦所求不能如愿,就会沮丧失落,痛苦难当,这种苦就是佛教所说“八苦”之一的“求不得苦”。
如果未来真的如书中预测,占有不再那么重要,那么,欲望的特征之一将不复存在,比较好像也没有必要了,都没有占有的东西了,那还比较啥呢?因为比较引起的对资源的竞争好像也不太需要了,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零和博弈,社会给大家提供了共享共赢的机会。当欲望的三大特征都不存在时,还需要像以前那样忙于追逐尚未属于自己的一切吗?显然不再需要,这时候,还会有“求不得苦”吗?都不求了,何来求不得?那么,被“求不得苦”困扰几千年的人类,是不是可以解脱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欢呼了?是的,我们可以欢呼,但也只能适度的欢呼,因为,对于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只是失去枷锁,却可能套上脚链,工作的失去,意味生命的发展受到阻碍,自我实现的需要将无从谈起,将很难避免陷于比“求不得”苦更深的无意义感的存在之苦,他将不得不面对“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还要面临人工智能的咄咄逼人和钢铁侠、超人之类的人类增强技术塑造的增强人的挤压,未来,仍然是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