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成长背景
在我十几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看到很多新闻媒体曝出90后的种种负面新闻,于是必不可少的是议论如何不看好这一代90后。相信大家都有印象。
在我成年以后,我开始发现大多数同龄的城市里的孩子不是父母离婚就是重组家庭,或是父母并没有分开但不是貌合神离就是天天吵架的。由于我自己也是单亲家庭,于是就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父母的离婚率那么高?我妈妈回答: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社会变了,人也变了。不可否认,社会环境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比如现在的00后也比当初的90后思想开放不少,可这不是父母们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理由。
我们长大后与他人建立的情感链接的模式来源于小时候与养育者建立的情感链接,如果婴儿时期养育者不称职,或因总是独处破坏了情感依附,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会失去爱人的能力。
当然这是一些极端的情况。
90后恰逢计划生育,大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儿童的两大主要心理需求: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就只能从养育者身上获取。但大多数养育者同时还要工作,有自己的事情,能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很少,且没有太多建设性。加上父母关系破裂,家庭变得破碎或复杂,能给孩子的爱就更少了。
大家都知道,英文里有一种爱意的表达是I see you.它的意思是,我看到了你,我一直看着你。西方很多哲学家做过这样的表述: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你”就像一面镜子,因为被“你”看到了,“我”才存在。当然西方哲学家本身想表达的“你”是上帝,但在心理学上却可以具体到人身上。也就是说我们是需要一面镜子的,这样我们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当我们还是孩提的时候,养育者就是一面镜子,而如果养育者没有看到我们,我们会认为,他们不够爱我们。于是大一些了以后,我们会早恋。而当时的互联网也开始发展,有条件上网的就在寻找陌生人聊天,甚至网恋。寻求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来补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90后如今的婚恋问题
正所谓“三岁看到老”。我们的很多行为模式都是儿童时期就定型了的。而幼时的需求则是我们刻画梦中情人的魔笔。我们梦中的另一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为了我们灵性上的满足而诞生。而寻求归属感和重要性的模式,也会延续到以后的婚恋关系中。当这二者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就会不断地去寻找能带来这样感觉的人。如果我们有某种缺陷,我们就会寻找能弥补自己缺陷的人。这就是两个人刚认识的时候,认为有“磁场”在吸引着彼此的原因。但荒谬的是,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会假装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但在这个过程中,对方也在寻找能弥补自己缺陷的人,所以我们该好好想想,到底另一半到底是不是你的“完美情人”呢?
很多情侣在一起几个月以后,就出现了幻灭的感觉。而大多数人会选择明说暗说来改造自己的对象,明说则是告诉对方你应该如何如何对我;暗说则是通过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若还是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行为偏差,产生报复或自我放逐等行为。心理上呢,会回到自己最初的感觉:果然这个世界是没有人爱我的。
那么如何解决呢?
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种理论,“越成熟就越难爱上一个人。”其实是越成熟越能分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爱。
因为对方满足了你的需求,让你觉得自己被温暖了,觉得自己完整了。这不是真正的爱,只有当你不把需求强加在对方身上,而从内心深处去寻找自己真正需要的事物,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完整,才能感受到真正纯粹的爱。进而和伴侣建立一种高阶层的“灵魂关系”。因此我建议在大家没有能力找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可以自主地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从了解自己开始,学习着接纳本来的自我,也接纳我们的伴侣。不再需要得到什么来让自己变得更完整。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灵魂。
而可悲的是,如果执着于期望和要求,那我们寻找爱侣的任务终将会失败。你会发现你的需求永远得不到满足。
以上参考:得到武志红专栏及《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