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小学,我就和同学打赌,整个小学期间不去工厂的工人俱乐部(电影院)看电影,也做到了,所以我对电影一直没有什么兴趣,看过的电影也不多,而且大多数电影还是利用乘坐长距离航班时看的。
那么印度电影看的就更少了,最近去电影院看的一部印度电影还是《厕所革命》,之所以去看还是因为看了一个影评中的一段话:“受传统观念的毒害,受害者反而更愿意维持不断受害的传统”,看过之后发现这一句所言不虚。
昨天想给孩子找一部喜剧电影,无意中看到了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记得当初电影上映时影响还挺大,是一部获得过奖的喜剧片。
我看片名也觉得是喜剧片,而且是和电影相关的,在印象中印度的“宝莱坞”对应的是美国的“好莱坞”,是电影的集中出产地。
当我在网上打开电影后,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喜剧,更是对教育的一种批判,于是我和孩子一口气把电影看完。
我对印度的了解一直是支离破碎的,知道印度在中国的西南部,和我国的边境关系一直不太友好,1962年发生过一次较大的边境冲突,最近小冲突依然不断。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是泰戈尔和甘地的家乡,人口数量紧随我国而且很快就要超过我国。印度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重男轻女现象严重,酷爱吃咖喱,很多地方视牛为神物,不吃牛肉,吃饭不用筷子和刀叉,用手抓饭吃。英语在印度较为普及,硅谷的很多CEO已经是印度裔了。印度人被我们称为“阿三”,是愚昧与落后的代表……
看了这部电影,印度愚昧落后的帽子要在我心目中摘掉了。
这部影片拍摄于2009年,是根据印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2004年出版的《五点人》改变的,也许有些内容是改变时加进去的,但是依然让我感到出乎意料。比如,对教育的反思,特别谈到青少年的自杀现象,还有就是无人机,我们最近才较为多的反思教育的问题,我们了解无人机是因为大疆,可是在电影里,人家还在大学读书时就用无人机进行拍摄了啊。
想起最近经常在微信上看到的公益广告视频,那么有深度,那么有艺术性,那么能打动人的内心,印度,真的不是之前了解的印度了。
昨天看到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的一段视频,说很多00后的学生存在认知缺陷,比如优越感强,居高临下看世界,认为其它各国都落后;自信心强,愿望思维看未来,什么都很容易;网络标准,视网红观点为常识,经济决定论、阴谋论、债权武器、封锁促进科技创新等。
这是因为这些学生学习能力不够,知识储备不足,逻辑能力不强,信息来源狭窄,躲藏在自己织成的信息茧房里,就像我对《三傻大闹宝莱坞》一样形成偏见。
其实这些学生不过是社会的缩影,我们很多成年人比他们好不到那里去,如果他们的老师或者家长是明白人的话,他们也不会如此。
爱上学习,持续学习,学会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如果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话,建议抽时间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