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次研讨班中,一些女士谈到要表达个人需要的畏惧。我母亲参加了那次研讨班。她突然站了起来,离开了房间,很久都没有回来。回来时,她脸色很苍白。我问道:“妈妈,你还好吗?”
“还好,”她回答说,“刚才想起了一件事情,心里极为难受。”
“什么事情?”
“36年来,我一直在生你父亲的气,我认为他不在乎我的感受。我终于意识到,我从没有和他说我想要什么。”
摘自《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一书,对我而言,闻名已久,但是却一直到今天才有幸拜读。
当我看到文章中上面引用的这段话时,我突然想起了国庆期间的餐桌上,我的姑姑跟大家念叨的一件事情。她说,她以前觉得她自己的婆婆性格上不好,看见什么喜欢的、想买的就会叫她去买。但是现在我姑姑却反而开始喜欢这样的性格来了。因为有一些虽然看见自己的喜欢的东西不好意思叫你买,但是如果你真的不买了送过去,老人家也会在心里埋怨你没有眼力价,不孝顺等等的。
《大话西游》里面有一个片段是为了显示唐僧的啰嗦,让孙悟空去抢唐僧手上的月光宝盒。孙悟空一直想趁唐僧不注意就抢过来,却一直没有得逞。直到最后,唐僧发现孙悟空是想要月光宝盒时,说了一段当时让人捧腹大笑的台词:“你想要啊?你想要你就说啊。你不说,别人怎么直到你想要呢?不可能你说你想要,我不给你;你说你不想要,我却偏要给你。大家讲道理嘛……”
我承认,看的时候,我也笑的前仰后合,喘不上气。但是现在在来看这段话,撇开让人发笑的元素不谈,唐僧说的这段话难道没有道理吗?
我见过一些这样的男孩女孩。他们本身条件并不差,可是却迟迟没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一天天都是一副高冷的样子,看谁都看不上。你问他们说:“你要求怎么那么高?你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呢?”他们会一副无可奈何状的告诉你:“我要求并不高啊,我只想要一个懂我的人就可以了。这要求难道高吗?”
这要求还不高吗?你凭什么要求别人来懂你?你知道你自己想要什么吗?为什么不能是你去懂别人呢?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别人总抱有一种“不切实际”期待。我们认为如果我们做的足够好,我们就应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称赞。比如引文中的作者的妈妈认为她跟作者的父亲一起生活了36年,那么作为她的老公应该知道她想要的是什么。那么如果他老公不给予她,就是说明她的老公不在乎她的感受。一直到36年后,上了马歇尔也就是她自己的儿子的《非暴力沟通》的研讨班时,才突然醒悟到,也许并不是她老公不在乎她的感受,不想给她,而是她老公也许压根儿就不知道她的需求——因为她自己从来没跟他说过。
马歇尔的妈妈是醒悟了。但是我们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之所以会对别人有所不满,甚至批评别人,就是因为我们的需求,对方没有满足。比如《大话西游》里,孙悟空一直觉得唐僧很啰嗦和迂腐,所以他自认为他去跟唐僧说要月光宝盒,肯定又是一番“唧唧歪歪”。于是他才打定主意去偷/抢过来。谁知道一番啰嗦固然是没有躲掉,月光宝盒也没有拿到手。试想,如果他一开始就告诉唐僧他需要月光宝盒。那么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讲究礼仪的。有时候,我们羞于提出自己的需求,是因为觉得那样好像不礼貌。比如我去朋友家,看到他家有旺仔牛奶。明明我想喝得要命,我却就是不说。我自己还不停的在心里对主人家“念咒语”:“快问我喝不喝旺仔!快问我喝不喝旺仔……”
可是别说我不说出来,主人家永远也不会知道你想要喝旺仔。即便他真问了,按照传统的礼仪教育,我们还得“推让”一番,才只得“不情不愿”的答应下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有一方做得不到位,对方都会在心里批评对方“不懂事”。
也难怪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会觉得中国人的礼节太难理解——明明想要得要命,为什么就是不说出来呢?
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不敢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是害怕别人不愿意满足我们,或者是别人会觉得我们的要求过分。但是实际上,如果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告诉了别人的需求。别人通过衡量,如果不能满足你,你别因此而生气。但是如果他发现可以满足你的需求。那么你会因为你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开心和高兴,而作为能够满足你的需求的另一方自然也会因此而感到高兴啊!
如果一道菜太好吃而被众人吃光,作为这道菜的厨师,你会因为满足了别人的口舌之欲而大发雷霆吗?
所以朋友们,套用唐僧那句话:“你想要啊?你想要你就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