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大博士的认知学习经验 (一)

一位清大博士的认知学习经验一

前言

我曾经有过很辛苦的学习过程

「如何有效率的学习」是我从国一开始,就一直求而不得的问题。国小的时候,学什麼都简单,不知道為什麼,上了国中,就天崩地裂了。上数学课,只听见老师嘴裡唸唸有词,可是我却完全听不懂,更惨的是,连问都不知道怎麼问。前面都不懂了,后面就更不要说了,很惨。物理,化学,英文也都是一样,我开始怀疑老师可能是外星人,不然為什麼我完全听不懂他们的语言?

我记得国一时,在公佈栏上看到荣誉榜上的某个学生各科成绩几乎满分,非常羡慕。有一次在走廊见到那个学生,心中竟然有一种看到明星的崇拜心理。我也常常请教别人读书技巧,然而得到的答案大都是「上课前要预习,上课后要复习」,「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死背,要能活用」,「勤能补拙」。这些指教,我奉行不渝,可是成绩依然没有起色,至於其他偏方,包括「铅笔要削尖」,「考试前要拜拜」之类的技巧,效果就更有限了。

幸运的是,我的成绩在国三时突飞猛进,联考时居然考了全校第一名,以非常高的分数进入建中。有一次返校座谈,学弟妹们问我如何读书,我发现,我居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又继续鼓励他们:「上课前要预习,上课后要复习」,「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死背,要能活用」这些老生常谈。

在建中时,我是属於那种勤能补拙型的学生,每天都非常用功唸书,才能保持不错的成绩。有个同学,简直像是天才一样,也没看他比我认真,可是他解起数学题目来,就是一副信手拈来,理所当然的样子。我非常羡慕那种又会唸书又会玩的人,念了建中三年,我的心得就是:我绝对不是天才,因為我只能靠苦读换来成绩,但我真想知道天才的脑袋裡是长成什麼样子的?

我在清大电机的时候,有一位助教,二十六岁就拿到博士了,他来上课时,全班都窃窃私语地传话:「这个是天才喔,听听看有什麼不一样!」。我很认真听讲,结果发现他讲课的内容大部分是:「。。。这部分很简单。。。就直接变成这样子。。。这部分也很简单,就直接这样子。。。」听完两小时,只知道内容应该是很简单,可是我却一点儿都不瞭解。我心中想:天才真是难以瞭解啊!

幸而我终於找到学习方法

到了念博士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接触到「认知科学」,忽然有一种「眾裡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门学科的理论似乎是针对我长久以来的问题而回答的,我阅读时,常有「与大师对谈」的感觉。所有过去的经验,疑惑,知识都逐渐整合在一起,一切都清楚了,如果读书也有打通任督二脉的时候,大概就是这样啦!

从此之后,我的学习过程,就变得非常有效率,接近当初我所羡慕的「又会玩又会唸书」的那种人。在考博士资格考的时候,别人都要全心花上半年来準备,我却是半工半读的情况下,只準备了三个月就过关了。

毕业之后,我成為一家软体公司的负责人,面临更多学习的挑战,所幸我已经有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总是能胜任愉快。举例而言,我曾经因工作需要,要為某客户撰写一套会计程式,於是我就到书局买了两本基础会计学,一个星期之内,把会计学的原理读通,再花两个星期,就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会计系统了。资讯业日新月异,常常有新技术发表,只要有某一种相关的程式语言出来,我就会到网路上看看相关说明与范例,花个几天就可以学会了,连书都不必买。

这样的学习效率,让我找到一种自由,我知道我不必受限在我的学歷经验,可以自由自在选择自己的工作型态,即使新工作上有些地方是我不熟悉的,我都有自信可以很快学会。

所以我希望别人也能知道这些方法

我在国中时,便曾向老师抱怨我们的联考制度有问题。老师安慰我:「现在好好读书,等将来有能力再来从事改革吧。」我当时暗暗许愿,希望有朝一日能以自己所学所知,為学弟学妹们,减少一些学习的痛苦。这几年来,我发现当初在念博士时所学的有关「认知科学」的理论,对我个人成长非常有帮助,我希望这些理论能帮助更多的人,所以决定将这些深奥的理论,化成浅显的文字,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瞭解「如何有效率的学习」。这些文章,就是这个心愿下的產物。

读者该有的心理準备

整个系列主要有四部份﹐第一部份是基础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应的教学原理,第三部分是观念探讨﹐第四部分是实际应用

这个「学习百分百」的系列,将会粗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份是「基础理论基础」,主要介绍认知科学所发展出来的理论,及一些我认為是基础的概念。因為理论本身可能比较枯燥,所以我尽量用比较生活化的方式,介绍给读者。第二部分是「对应的教学原理」,主要是讨论如何运用对认知科学的瞭解,发展出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三部分是「观念探讨」,是运用前两章的知识為基础,来解释一些生活上,或者学习上所面对的现象。第四部分的「实际应用」则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学习领域,说明如何应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帮助这个领域的学习。

其实「认知科学」通常是一些专门的研究所才有的课程,一般大学生,甚至硕士都还没有机会研读,而我现在想要将这些课程内容简化到高中生可以接受的程度,这个挑战其实是蛮高的。尤其是第一部份的理论探讨,可能会因為过於艰深,而变得索然无味,可是如果没有先介绍这些理论基础,后面的实际应用就会变得空泛无据。这过程就好像武林高手练功一样,没有深厚的内功当作基础,再巧妙的招式也容易变成花拳绣腿,不堪一击。学员如果跳过前两章,直接阅读第三章或是第四章也是可以的,但将来有机会最好还是回头把第一部分唸完,更能產生相辅相成的效果。

整个系列的目的,是希望学员最后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率的学习策略,并且能应用在日常学习中,让所有学科的学习,都变得得心应手,称心如意。

学生必须完全主动

这个系列,主要在於帮助学员发展「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各章节的内容,都在於啟发学员观察自己,瞭解自己,进而协助自己。

传统学校中的学习环境,强调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吸收者。这是过时的观念,现代的学生,应该瞭解到自己才是学习过程的掌控者,老师就和图书馆一样,只是等著我们利用的学习资源而已。主动求知,才是最好的学习策略。

我虽然也瞭解,光用书面形式的知识传递,可能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但在目前现实情况下,我也只能做到这样子,将来如果有机会,我也许会召开研讨会,和学员面对面,共同讨论学习心得。

资料会继续更新

整个系列的文章,我会根据需要以及最新理论的发展,不断增补修改,有时甚至会有大幅删减的情况。它就像是我们的脑海裡的知识架构一样,是不断演化成长的,所以如果将来发现内容改变了,也不用惊讶。

各文章内容有时候甚至会有彼此不协调的现象,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认知科学」是一个还在演化成长的领域,不像物理学或数学,已经有了很清楚完整的架构,所以它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学员们不必斤斤计较於分辨哪一种理论是对是错,而是用心去寻找一种最能帮助自己有效率学习的理论。

系列中会运用很多例子

由於「认知科学」是非常抽象的科学,為了让初学者很快瞭解它的精义,而不囿於文字的牵绊,所以我尽量以生活中的例子作比喻,希望能达成浅显易懂的效果。

文中也运用了很多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故事当作学习过程的说明,诸如张三丰如何教张无忌武功,乔峰学武的过程等等。这些例子都非常生动而发人深省,但要瞭解这些例子,并不需要读者亲自去翻阅武侠小说,所以请不要告诉爸爸妈妈,说我鼓励你们读武侠小说来帮助学习,这我可就不承认了。

好吧,废话少说,这就开始吧!

01.  记忆

什麼是记忆

我弟弟常自夸他的记忆力超强,能够「一目十行」,唯一的缺点就是「过目即忘」。我们夸奖别人学问渊博,也常以「博闻强记」「旁徵博引」「信手拈来」来形容。这些成语,点出了记忆力在生活上扮演的重要角色。机器猫小叮噹的漫画裡,有一次大雄吃了「记忆丸」之后,就可以把课本的内容都记下来。这虽然只是漫画的情节,但却是所有学生的梦想啊!

其实简单说来,记忆只是一种「把资讯放到脑袋裡的过程」,就好像学生把课本放到书包裡一样,没什麼大不了。可是有些学生不会整理书包,放了几本书再加个便当,书包就塞满了。有些学生就很厉害,不仅放了书和便当,还可以外加字典,漫画等等,而书包居然还没塞满。我们研究记忆,就是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很有效率地在脑袋裡摆东西,同样的脑容量,却要装比别人还要多的东西!

一些错误的观念

错误观念一:好的记忆能力,就是要能做到「一字不漏」。

有些人以為,所谓好的记忆能力,就是要能做到「一字不漏」的程度,这其实是错误的想法。记忆的目的是為了帮助思考,帮助解决问题。只要所记得的知识,足够达成这个目的,是否一字不漏并不那麼重要。(当然啦,也有人会反问,可是联考就是要这样考,怎麼办呢?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别篇文章再探讨)

原因如下:我们每一个人的脑袋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知识架构,新的知识进来,一定要和现存的知识系统融合之后,才能算是融会贯通。这个融会贯通的过程,就像是泡牛奶一样,如果奶粉和糖都没有溶化,就不叫做牛奶了。泡好的牛奶和原先的奶粉不一样,所以消化过的知识,也会和原先的知识不太一样,这是很正常的事吧!

新知识的精髓能够被融会贯通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它是否是「一字不漏」,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当然啦,有些知识,可还真得做到一字不漏才行,不然就糗大了!举例而言,打电话给朋友的时候,如果没有把每个数字都记熟,就只好一直说抱歉囉!另外,医生如果把「胃癌」的症状,记错成「胃炎」的症状,就可能把病人发炎的胃诊断成癌症末期,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错误观念二,记忆力不好,就是笨。

也有些人以為,记忆力不好,就是笨的意思,这也是错误的概念。有一位科学家曾经指出,知识其实可以放在两种地方,一种是放在脑袋裡(Knowledge in the head),另一种是放在脑袋外 (Knowledge in the world)。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端看你如何使用。

「把知识放在脑袋裡」的好处是使用方便,当你需要某些知识时,马上可以在脑子裡找到它,随传随到。但是记忆这些知识的过程可能很辛苦,得花上好多的工夫。所以这种方法,适用在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像是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日,毕氏定理,交通规则,以及个人专业上随时需要的知识等等。

「把知识放在脑袋外」,就是将知识存在笔记簿,书本,图书馆,甚至别人的脑袋裡,自己不记忆知识的内容,却记住知识存放的地方,需要的时候再把它找出来就是了。这个方法的好处是简单轻鬆,不必硬记太多东西,但使用时需要花多些时间来寻找知识,所以这种方法适用於使用频率低的知识。举例而言,许多总经理根本不去记所有客户的电话号码,而要求秘书小姐来帮忙记,想要打电话给客户时,再问秘书小姐就好了。许多律师,桌上都有一本六法全书,以供随时查询,也是同样的道理。硬把六法全书的条文,一字不漏地的记在脑袋裡,虽然可能做得到,但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效益,不值得这样子做。

这个概念告诉我们,知识要放到脑袋裡面,或者放到脑袋外面,应该从工作效率上做考量,并没有一定的优劣之分。不把知识记在脑海裡,有时后反而是比较聪明的方式。

我个人认為,所有理科考试,都应该提供相关的公式供学生使用。考试的目的应该是测验学生如何应用这些公式,而不是背诵这些公式。毕竟前者才是应该放在脑袋裡的知识,而后者是应该放在脑袋外的知识。要求学生将这些东西完全放在脑袋裡,其实是一种非常没有效率的学习方式。。

错误观念三,记忆好的人是「各种东西都可以记下来」。

记忆力有很多种,有些人适合记地形,有些人适合记文章,有些人适合记电影剧情,这几种记忆都牵扯到不同的能力,并不能一视同仁。在一方面表现优异的人,在另一方面可能就表现普通,这没什麼大不了。

据说当代大画家赵无极先生,对图像的记忆能力非常好,几乎达到过目不忘的境界,他曾经光靠记忆力,就把蒙娜丽莎的画作,分毫不差地再画一次。我有个朋友方向感非常好,只要逛过一次的地方,就绝对不会再迷路,简直比鸽子还厉害。我个人则是方向感非常差,在清华大学念了四年书,有时候还会在校园裡迷路,但是我对文字很敏感,看过的文章,即使隔了好几年,也都会记得。

这裡要强调的是,记忆力是有很多种的,不要以為「我记忆力不好,所以我适合念理科」,这是胡说八道。各种学科,有它所适合的独特记忆能力,而每个人也都在各种记忆能力上有不同的长处,在某一方面记忆力弱的人,可能在另一方面的记忆力非常强,这一定要经过多方探测,深入瞭解,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光靠著几个考试的成绩,就想要断定自己的能力,是非常不聪明的作法。

知识如何储存到脑神经系统

根据研究,脑神经细胞是记忆发生的地方。

你玩过七巧板吗?你知道那七块板子,靠著不同组合可以组出多少种形状吗?你学过英文吧?英文字母只有26个字母,却可以拼出几十万个英文单字哩!你玩过童军旗语吗?靠著改变举旗的方式,很多资讯都可以传递。你知道吗?印第安人还可以靠著烧材冒烟,控制烟的形状和方式来传递消息呢!

脑神经细胞也是用类似的方式来表达讯息,他们以彼此连结的方式,產生无数的组合,来表达各种不同的资讯。由於脑神经细胞的数目非常多,所以他们可以產生无数种的状态,来纪录我们一生中所面对的无数资讯。这些资讯包括我们所看到的影像,所听到的声音,所闻到的味道,以及其他抽象的观念,思想,情感等等。

「工作记忆区」与「永久记忆区」

学过电脑的人都知道,电脑裡基本上有两种储存资料的地方,一种是RAM,一种是硬碟。RAM存取资料的速度快,但价格贵,资料也存不久。硬碟存取资料的速度慢,但价格较便宜,资料也存得久。

人脑也一样,虽然都是用脑神经细胞来记忆,但基本上有分成两种记忆区,一种叫「工作记忆区」(Working Memory),另一种叫「永久记忆区」(Long Term Memory)。

简介「工作记忆区」

「工作记忆区」就像电脑裡的RAM一样,处理速度快,我们的思考,推理,想像,分析等工作,都是在这个区域进行,才能马上运算出结果。举例而言,当我们见到一个朋友时,工作记忆区就会进行大量的比对分析,最后找到这个朋友的名字,让我们可以称呼对方。

简介「永久记忆区」

「永久记忆区」就像是电脑裡的硬碟一样,是负责储存资料的地方。它的容量虽大,速度却慢多了,而且资料要「写」到这个记忆区,需要花比较多时间和精力,但资料一但储存到这个地方之后,就不容易流失了,所以才被称為永久记忆区。

我们可以用「在沙滩上写字」和「在石头上刻字」来比喻「工作记忆区」和「永久记忆区」的不同之处。在沙滩上写字很轻鬆,用手指稍微画一下,就写上字了,但海风一吹,笔跡就消失了。而在另一方面,「在石头上刻字」可就难了,刻一个字就得花上好多力气,刻错了要擦掉也非常麻烦,唯一的优点就是一旦刻好了,管他风吹雨打太阳晒,擦不掉就是擦不掉。这就是為什麼墓碑的文字都得用石头来刻,后代子孙才不会轻易忘记呀!

工作记忆区和永久记忆区如何合作

工作记忆区和永久记忆区一起合作,组成了记忆系统。基本上的合作模式是这样的:工作记忆区主要负责接收资讯,过滤资讯,运算资讯。资讯的来源包括耳朵听到的声音,眼睛看到的影像,鼻子闻到的味道,有时候甚至包括永久记忆区送来的一些旧有的记忆。这些资讯集合在工作记忆区中,进行非常快速的比对,比对的结果,就送回永久记忆区裡面储存起来。

工作记忆区就像是生產线,永久记忆区就像是仓库。生產线所需的原料来自於公司採购进来的材料,加上仓库原本储存的一些材料,经过种种加工程序,製成成品后,再运送到仓库中储存,等待下一回合的加工,或者直接贩卖出去。

举例而言,当我们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朋友时,视觉系统就会把这个人的脸型轮廓资料送到工作记忆区,永久记忆区中也会将许多旧朋友的脸型轮廓资料送到工作记忆区来,这两种资料就会在工作记忆区中做比较。如果比对的结果,找到一笔相符合的资料,就可以知道,眼睛看到的人,是某某朋友,赶快上前问好。如果比对的结果,完全不合,就知道这是一个陌生人,不必理他。当然啦,如果这个陌生人,经过一些相处,慢慢成為你的朋友,他的脸型轮廓资料,就会由工作记忆区,传到永久记忆区存起来。下次再看到他,就不会当作陌生人了。

人的一生,会不断累积各种不同的知识经验,久而久之,永久记忆区裡,也存满了各种不同的资讯:歌曲的旋律,小说的剧情,童年的回忆,妈妈煮的菜的味道等等。所谓「老马识途」,经验丰富的老马,比起年轻资浅的小马,自然记得比较多的地图,较能担任领路的工作。

工作记忆区负责比对,永久记忆区负责储存

我们从每天醒来的那一刻开始,脑海中就不断进行著「工作记忆区比对资讯,永久记忆区储存资讯」的工作,简直像是呼吸一样简单自然,但这麼简单的活动,却是所有记忆,思考,学习,感受等复杂行為的基础。

在工作记忆区内所比对的资讯,主要来自於感官系统送来的新资讯,以及从永久记忆区送来的旧资讯,比对的结果通常不出下列三种可能性:

一:新资讯和旧资讯完全不同。

二:新资讯和旧资讯完全相同。

三:新资讯和旧资讯有些相同,又有些不同。

举列而言,有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在家裡的瓦斯炉上,第一次看到茶壶,觉得很新鲜,便用手摸了一下,发现是冷的。由於以前没见过茶壶,所以这是全新的资讯,於是「茶壶是冷的」这个资讯就被送到永久记忆区存起来了。(可能性一:资讯是全新的)

过了两天,他在瓦斯炉上又发现一个茶壶,用手摸了一下,发现又是冷的,搜索记忆,发现以前也摸过的茶壶也是冷的。所以,这个「茶壶是冷的」的资讯又被送到永久记忆区,再重复存一次,而且可信度更高了。(可能性二:新资讯和旧资讯完全相同。)

有一天,他到外公家,也发现了一个茶壶,用手摸了一下,结果竟然被烫到了,这个新经验和旧经验不太一样。令他十分困惑,他观察了一阵子,发现这个茶壶有把手,而以前的茶壶没有把手,所以他下了一个结论:有把手的水壶是热的,没有把手的水壶是冷的,而且把这个结论送到永久记忆区存起来。(可能性三:新资讯和旧资讯有些相同,又有些不同。)

下一次,他又到外公家,发现了一个有把手的茶壶,又用手摸了一下,结果也很烫,更证实了他的观点:有把手的水壶是热的,没有把手手的水壶是冷的。(可能性二:新资讯和旧资讯完全相同。)

再下一次,他到阿姨家,发现了没有把手的水壶,用手一摸,居然是热的,证明他原本的概念是错的,只好重新下一个结论:在瓦斯炉上的茶壶是热的,不在瓦斯炉上的茶壶是冷的,把手并不影响热度。(可能性三:新资讯和旧资讯有些相同,又有些不同。)

这个小孩子,就是这样经由不断地进行「比对,判断,记忆」的过程,逐渐累积经验,建构知识,虽然建构的过程很辛苦,错误也层出不穷,但是他的经验却越来越丰富,知识也越来越广博。

衍生的基本原则

我们瞭解了这个「工作记忆区负责比对,永久记忆区负责储存」的基本道理后,应该可以推论出下列几个原则。

一.经验与记忆相牴触的时候,常常是智慧成长的关键时刻

以前例而言,当小孩子面临「新资讯和旧资讯有些相同,又有些不同」的时候,正是他现有知识架构受到挑战的时候。这时候,他必须重新建立知识系统,既符合新经验,也符合旧经验。虽然这个新知识系统,可能在不久之后,又因為更新经验的刺激而被迫改变,但这个让知识系统随著经验的刺激而不断演化的过程,却是智慧成长的最佳方式。

而这种行為,其实已经是各种生物的本能,只是人类发挥地最為淋漓尽致。当我们看到一件违反我们脑海中的知识架构的行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找到一个理论来解释它。如果没有找到,我们的神经系统就会处在一种扰动的状态,无法平息。

许多科学家们之所以衷情於研究工作,就是喜欢享受那种「找到答案」的成就感,在不断的困难,矛盾,冲突之中,终於找到一种完整的架构,让所有的冲突矛盾归於平静和谐,像是狂风大浪之后的风平浪静,这种满足,真是难以言喻啊。而另一方面,许多三姑六婆们之所以喜欢批评别人,是本能上要藉著这种方式,来维持心中「我比别人优秀」的知识系统,因為如果不这样做,他们就得改变原先的知识系统,承认别人比较优秀,这将会另他们难以接受。这两种情形,高下有别,但其实来源相同,都是起自於人类脑神经系统天生的「在冲突中追求和谐」的本能。

二.累积同样的经验,能强化该种经验的强度

由前面小孩子的例子,也可以发现,新资讯和旧资讯完全相同时,能够加强旧资讯在记忆系统中的强度。验证的次数越多,可靠性就越高。

假想一个状况,如果那个小孩子一直到六十岁所摸过的茶壶都是冷的,从来没有见过热的茶壶,即使有人告诉他,有些茶壶是热的,他也会非常怀疑。

小学时,老师曾经问我们「一公斤的棉花,和一公斤的铁」哪一个比较重,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回答「铁比较重」。这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因為依照经验,铁很重,棉花很轻,这经验是这麼强烈,以致於学生们很难接受「铁可以和棉花一样重」的理论。

破解这种迷思的最好方法,其实不是去强调理论的正确性,而是用实验的方法,让小朋友们秤一秤一公斤的铁和棉花,比较他们的重量。多秤个几次,累积一些新的经验,就可以让错误的知识架构自然崩溃,而重新產生正确的知识架构。

我们常说,熟能生巧。其实就是想要靠著反覆不断地练习,提升某种知识在脑海理的强度。然而这其实也有一个隐含的危险:反覆练习,所能提升的是「知识在脑海裡的强度」,可是却不能「提升该知识的正确性」。举例而言,反覆练习同一题数学题目,最后可能是让我们记住该题的解题方法,一看到同样类型的题目时,能够马上联想起节题的步骤,增加解题的速度。然而,这种方法,却不见得可以真正提升我们对数学的理解程度。

三.人类的知识演进,是经由不断的经验累积

刚刚那个小孩子的知识建构过程,是经由不断犯错,改进,再犯错,再改进,不断修改原本的知识架构,逐渐趋向正确的知识架构。

人类的知识发展过程,比起这个小孩子的知识发展过程,也差不了多少,不断地跌跌撞撞,修修改改。所以,人类歷史发展中所產生的知识,从没有什麼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大部分所谓「正确的知识」,只是因為「它符合我们现有的经验」,而如果我们的经验不够充分,我们所產生的知识就不完整。举例而言,「外星人是否存在?」就是一个经验的问题,目前我们人类所访问过的星球才几个而已,我们根本还没有充分的经验来回答这个问题。有人相信有,有人相信没有,就是这样子。如果有一天,外星人访问地球了,这个问题就得到解答了!

所以,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的知识是否到达完美无缺的境界,我们只知道,藉著犯错,我们改进了我们的知识系统,让它更趋向正确,如此而已。也因此,真正伟大的科学家都是非常谦虚的。他们会尊敬古人,因為古人之所以犯错,是因為他们的经验不够,并不是他们能力不够。他们也会尊敬未来的人,因為未来的人比我们有更多的经验,一定有更完整的知识,来改进我们犯下的错误。他们也会尊重别的文化,因為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环境与经验,自然有不同的想法。

四.解释「忘记」

存在脑海理的知识,多多少少都会随著时间,逐渐淡忘,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记忆力再强的人也无法避免。随便问你,三年前的今天你的午餐内容是什麼?没有人回答得出来吧!

归纳言之,忘记通常不外乎下列三种原因:

第一种是储存资料的脑神经细胞强度消失,资料就逐渐消失了:就好像橡皮筋会随著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变得弹性疲乏,脑神经细胞储存资料,也会有弹性疲乏的时后,於是资料就逐渐模糊,终至於消失不见。

第二种是储存资料的脑神经细胞坏了:当脑袋裡的某块神经细胞被外科手术切除,或者生病坏死了,附著在上的记忆也跟著不见了。这种情形发生在病人或老人身上比较多。

第三种是连结资讯的脑神经细胞强度消失了:脑神经细胞有不同的功能,有些负责储存资讯,有些负责连接资讯。当连结资讯的脑神经细胞强度减弱,就无法继续指出资讯的位置,即使资讯明明还在,我们也找不到了。就好像是图书馆裡有些书的检索卡不见了一样,书虽然还是在图书馆裡,可是靠检索卡找书的人,就找不到这本书了。这种情形很常见,有时候你明明记得某件事,可是猛然之间就是想不起来,就是这种现象。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失恋的人,如果想要忘掉那个负心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外科手术,找出那块储存负心人资讯的神经细胞,直接割除,乾净俐落。不过这种方式,纯属理论探讨,请不要轻易尝试。第二种方法,就是移除所有和那个负心人有关的线索,让你绝对不会联想起负心人。不过这个方法也有实际运作的困难,刚分手的人,不要说看到玫瑰花,连看到一隻蚂蚁都可以想起对方,要移除所有可能引起联想的线索,可能得拿个核子弹,把地球炸掉才行。第三种方法,就是「自然消去法」:让储存的资讯,因时间久远,强度逐渐减弱,最后就自然消失,资讯就不见了。人家说「时间是最好的解药」,其实是非常有科学根据的。

「忘记」像是人体的新陈代谢一样,是不断在进行的活动。有些懒惰的学生可能因此找藉口:「反正学了也要忘,还不如不学,免得白花力气!」嘿嘿,这句话唬外行人可以,唬内行人可不行。根据研究,虽然记在脑海裡的资讯都会逐渐忘记,但再把它记回来的时间却会逐渐减少。第一次背一个单字,可能要花十分鐘。结果隔一天就忘了。第二次再背,可能只要花九分鐘就好了,隔两天才会忘记,第三次再背,可能只要花八分鐘就好了,而且隔一个星期才忘记。虽然迟早都会忘掉,但努力的痕跡还是在的,并没有白费。

五.解释「记错了」

先前谈过,忘记的原因之一就是「连结资讯的脑神经细胞强度消失了」,以致於无法连到原先的资讯。而「记错了」则是「连结资讯的脑神经细胞,连到错误的地方」,使得原本不相干的两块资讯被连在一起,害我们记错资料。以图书馆的检索卡来比喻,「忘记了」是检索卡不见了,而「记错了」则是检索卡上的资料写成另一本书去了!

「记错了」和「忘记」和是很类似的情形,但是造成的危害可就大多了。我大学有个朋友,同时交好几个笔友,几乎整天都忙著写信,而内容也多大同小异。有一次忙中有错,居然把笔友们的名字记错了,结果收信者都发现名字和信的内容兜不起来,一下子就穿帮了。如果他原来只是「忘记」是谁,大不了查查通讯录就是了,然而他却是「记错了」,以致於大错造成之后才发现,同时得罪了好几个人。

记错事情最大的麻烦在於:你根本不知道你记错了,明明是脑神经细胞连结错误所產生的「虚拟实境」效果,可是你还以為那是实际发生过的事情。科幻电影最喜欢拿这种现象做文章,「骇客任务」所谈的就是未来的某一时空,电脑控制了人类,所有人类脑海中的知识经验都是电脑所输入的假象,但身处其中的人们,完全无法自觉,还以為自己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这就是「记错了」的类似效果。其实,从认知科学的理论上探讨,这种现象是有可能发生的,只是技术还太难,所以现在大家还不用担心。

六.解释「作梦」

人类的头脑可说是部完全自动化的机器,它不用你命令,也能持续进行「工作记忆区负责比对,永久记忆区负责储存」的活动。

白天时,脑神经细胞非常活跃,随时随地都在运作,到了晚上,我们睡觉了,它才会休息。然而,如果晚上我们入睡之后,脑神经细胞居然没有休息,而继续进行它的各项资讯存取的行為,那会怎样?那就是作梦!

曾经有个大化学家,绞尽脑汁想要解开一个化学键的问题,却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晚上作梦,竟梦到两条蛇互相咬在一起,结果他就由这两蛇互咬的形状,联想出化学分子的排列结构。解开了这个难题。

由认知科学的角度看来,梦境的内容,其实是工作记忆区不自觉地从永久记忆区中,找到一些片段的记忆,而重新组织成為新的经歷,存回永久记忆区。这些假造的经歷,其实并没有发生,但因為它被存回永久记忆区,所以让我们起床后还可以记得。

由於这些经歷,并非亲身体验,所以神经细胞保存这些记忆的时间都很短,过不久就忘了。据科学家研究,一般人常常作梦,但在起床前就忘了,所以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睡觉时有作梦。

所谓「人生如梦」。其实梦的素材,常常就是由人生经歷中的点点滴滴组合而成,对脑神经细胞而言,梦也是一种记忆,人生的经歷也是一种记忆,两者的差别,还真的难以分辨。

梦的内容,常常成為心理学家分析人格倾向的依据,这的确是有几分道理的,毕竟梦的素材,来自於永久记忆区内的一些深层记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由自主地想要掩饰他们,只有在熟睡之后,才有可能释放这些深层记忆。不过这方面的深入探讨,就不是我目前的能力所能讨论的了。

02. 深入探讨工作记忆区和永久记忆区

简介工作记忆区与永久记忆区

在「记忆」那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脑神经所组成的记忆系统,并说明了记忆系统主要有两种记忆区:工作记忆区以及永久记忆区。工作记忆区就像电脑的RAM,主要是负责有关运算比对的工作。而永久记忆区就像电脑裡的硬碟,主要是负责储存资料。两种记忆区各有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这篇文章就是要分别讨论这两种记忆区和学习之间的关係,然后找出帮助记忆的方法。

玩电脑的人,总免不了爱问「你的电脑有多少RAM?」越多的RAM,代表电脑的「脑容量」比较大,可以处理更多的资料,所以速度也较快。对认知科学有兴趣的人,也免不了好奇要问,我们的记忆是否也有容量的限制?据研究指出,我们的工作记忆区的确是有容量限制的,但永久记忆区的容量却是接近无限,就看我们如何使用。

工作记忆区最多只能处理七组资料

根据乔治米勒(George Miller)的研究,一般人的工作记忆区裡,最多大概只能同时处理七件事情左右,就好像一台只能同时开啟七个视窗的电脑一样。如果超过了这个数目,先前正在脑中处理的事情就会被排挤掉。

你不相信的话,可以自己做个实验:翻开国语辞典,随便找出几个互不相关的辞,记在脑海裡(不准抄下来),然后逐渐增加辞的数量,越记越多,慢慢地,你会发现,快记不住了,不管你再怎麼努力,不是新记的辞记不了,就是旧的辞忘记了。最后你写下你还记得的辞,算算看有几个,差不多就是七个。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工作记忆区的容量是有限制的,就好像一个只有七张桌子的实验室,我们可以在上面做各种实验,但同时只能有七组学生一起做实验。

由这个道理,你应该可以推测,如果校长训话的内容,超过七点指示,全校师生,包括校长自己,都无法记住所有的指示,而且这是受先天限制,无法改进的。过去读国中时,我们都要背诵青年守则,十二条彼此不相关的守则,硬要塞到脑子裡,想起来实在是不人道的事情呀!

最近美国有个妈妈,生了七胞胎。我就很庆幸她没有生八胞胎,否则将来他们全家旅行点名的时候,这个妈妈大概每次都会漏掉一个孩子的名字,那就很糗了!

藉著「串连资料」,我们可以让工作记忆区在同样的容量限制下,处理更多的资料。

有追根究底,凡事怀疑的学生们大概会问:我能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十个字,完完整整,一句不差,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代表我的工作记忆区可以同时处理二十个东西,我是不是天才?问得蛮好的,虽然你其实不是天才!

乔治米勒找到了工作记忆区的限制,发现人不一定胜天,潜力不见得无穷之后,让不少人大失所望,但他随后也提出了另一个安抚人心的道理。他说这个七嘛,是指七个不相干的事件,至於每个事件裡包含了多少资料,那可就说不定囉!咦?这有漏洞可钻哦!这就好像是国王允许你,可以从他的米仓裡带走七袋米,可是却没有限制你米袋有多大,如果你缝了好大好大的米袋,那不就赚到了?完全正确!你真是蛮适合当奸商的!

我们的工作记忆区巧妙之处就在这裡。就像实验室的桌子,虽然有一定的数量,但却没有限制你做怎样的实验。能力差的,只能拿根温度计在这桌子测量开水温度,能力好一点的,可以解剖青蛙,厉害的高手,用同样的桌子,却可以用来测量光电效应,得到诺贝尔奖!所以啊,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虽然天生限制,每个人的工作记忆区都只能处理七个区块的资料,但厉害的人,就是有办法巧妙利用这七个区块,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效用。

举例而言,当你在背东西的时候,如果想办法,让要背诵的东西,彼此產生关连,变成一串一串的资料组,而不是单一的个别资料。原本数目庞大的资料,就可以被区隔成少数的几个资料组,一组资料只用一个区块,那就可以减少区块的使用量,也就不会超过限制了!

举前面那个背诵李白诗的例子而言,如果一个人对中文字一点都不瞭解,以為一首绝句是由完全不相干的二十个字所组成,那他就真的需要二十个区块来背诵这首诗,显然一辈子都背不全了。但是,如果他稍微聪明一点,把这首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当作一个单位来处理,就会发现,「二十」个字,其实只是「四」句话,所以,用四个区块处理就绰绰有餘了。如果更高竿一点,把整个意象用一齣二十秒的广告手法来表现,「四」句话其实就是「一」齣戏,那只要使用一个单位就背成了。

再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你记得我们国中时怎麼背化学週期表吗?几百个没有关係的元素,要横著背,纵著也背,这怎麼可能呢?还不就是靠著口诀帮忙的:「甲爱那美女,。。。。锌铁铅铜共一斤」来帮忙。「钾,钙,钠,镁,铝」原本是五个不相干的东西,要五个区块,现在被口诀一串,只成了一句俏皮话了,一个区块就够了,好记多了不是吗?

聪明的人,并不见得有更多的脑容量,但确有较好的方法处理资料

所以,聪明的人,并不就是他们拥有比常人多的脑容量,而是他们有较好的方法处理资料。他们会把资料分门归类,组合包装,来降低处理的复杂度,让处理起来更有效率!比如说,他们会藉著比较分析,让知识之间彼此產生关连,或者把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或者把类似的知识归类在一起而把不同的知识分开。在某些特殊状态下,有些知识之间明明没有关係,他们也会利用口诀等技巧,「强词夺理,自圆其说」,把他们放在同一个区块,以帮助记忆。

天龙八部这本小说裡面,乔峰在少林寺被两个和尚逼问一件事情,乔峰解释了,可是两个和尚不相信,骂他:「你强词夺理,居然还想要自圆其说」。乔峰回答:「我如果能够自圆其说,就不算是强词夺理」。哈哈,好个乔峰,说得真是太好了。其实我们的脑袋,整天在做的事情就是「自圆其说」。「自圆其说」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也帮助知识的整合,事实上,整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靠著不断地自圆其说而演进的。

孔子谈治国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整天嫌自己脑袋不够用的人应该颇有啟发。工作记忆区要是管的好,绝对够你用,不要整天患贫患寡了啦!

永久记忆区主要负责储存资料,容量几乎没有限制,但资料很难写入。

谈完了工作记忆区,现在让我们继续分析永久记忆区。永久记忆区主要负责储存资料,它有很大的空间,也可以存得久,但却有一个严重的缺点:资料不容易存进去!在永久记忆区存东西,就像在大理石上刻字一样,虽然刻上去之后可以保存很久,但却得花很多苦工才刻得上去。而这个地方,也就是一般人所抱怨的「记忆力不好」所发生的地方了。

学生常会抱怨「上课时都听得懂,但回家就忘记了」。这种情形,靠著我们对工作记忆区及永久记忆区的了解,可以很容易的解释。上课时,我们用工作记忆区进行理解,分析,比较等各种工作,因為工作记忆区有容易写入资料的特性,所以我们上课时,觉得听得懂,看得懂,想得通,印象鲜明,清晰可见。但接下来资料送往永久记忆区时,因為永久记忆区有不容易写入资料的特性,所以许多资料就流失了。回家后,便觉得印象模模糊糊,只能想起片段模糊的概念。之后随著时间的增长,如果没有复习,资料便会继续流失,到最后忘得一乾二净。

我在好几年前念清华电机系时,修了电路,电子,电磁,通讯等各种学科,当初也都通过各种考试,可是现在要让我回想内容,说真的,我除了书皮的顏色还记得之外,其他大概都忘记了。

永久记忆区裡的资料,仍然会随著时间的增加,以及主观的意见累积,逐渐改变

虽然永久记忆区裡的资料可以存的比较久,但还是有逐渐淡忘的现象,像是钢笔笔跡一样,会随著岁月的累积而逐渐消逝。不信的话,你可以回想小学第一天上学的情景看看。那时候的你,可能觉得「第一次上学」,是「有生以来」最重大的一件事了,但随著「有生之年」的不断增加,重大事件也不断发生,「第一次远足」,「第一次带便当」,「第一次得奖状」,「第一次看显微镜」,「第一次和女生牵手跳土风舞」,新的经验接踵而来,慢慢地,就把「第一次上学」的经验拋诸脑后了,现在回想起来,大概已经是模模糊糊,只剩下几个淡淡的画面了。

除了时间之外,主观意见也会改变永久记忆区中的资料。故总统蒋公曾经说过「思想產生信仰,信仰產生力量」,在我看来,思想会不会產生信仰有待研究,但是信仰可以產生思想倒是千真万确的。所谓「杯弓蛇影」,一个疑神疑鬼的人,看到草绳都可以误认為蛇,这不就是因為成见所导致的感官神经误判吗?

当我们对某件事物深信不疑,久而久之,我们的神经系统也会「专凿附会」把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都当作已发生的情况来对待。我曾经有个朋友,很嫉妒另一个同学的文学才华,有一次当著我的面,就批评那个朋友的某篇文章,说他举的某个例子很不好,可是我回去找到那篇文章一看,却根本没有那个被批评的例子。后来有个机会,我又和那个朋友见面,告诉他这个误会,可是他仍然一口咬定,他有看到这个例子,还说一定是我看错了。这种「信仰產生思想,思想產生力量」的过程,是蛮令人啼笑皆非的。

资料存得好,远比资料存得多还要重要。

永久记忆区裡,就像个图书馆一样,存著我们从小到大,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学得比较好的人,他脑海裡的知识就放得非常有条理,所有知识,都摆在正确的地方,知识彼此之间的关係,绵密复杂,却又井井有条。而另一方面,学得比较不好的人,脑海裡的知识,就杂乱无章多了。芜蔓庞杂,没有修剪,错误的知识也充斥其间,没有清除。以书柜作比喻,有些人的书柜,书虽少,却每一本都是有用的资料,能够真正帮助使用者解决问题。而有些人的书柜,书虽多,却都是过时的或是错误的资料,虽然满满塞了一整柜,却一点用处也没有。

举例而言,一个学生,死背了各种数学题目的特殊解法,却没有真正的融会贯通,那他对数学原理的了解,绝对比不上那些深入了解原理,却不知道特殊解题技巧的学生。所以啊,同学们!与其过分花时间去练习特殊技巧,去应付那些千年难得一见的不人道题目,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好好的把基本原理弄清楚,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太过分太刁钻太没天良的题目,就别裡它了。

这道理虽然间单,但却不容易做到。联考的压力,早已养成学生们患得患失的心理,做题目就像是锦衣卫抓犯人一样,寧可错杀一百,不可错放一题,只要联考考过的题目,不管如何刁钻弔诡,也要把它弄懂。如果真弄懂也就算了,偏偏许多学生,明明不懂,又害怕联考会再考一次同样的题目,便硬把解法死记下来,图个心安。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行為。

没有真正了解的东西记不久的,一下子就忘了。即使你费尽千辛万苦,真把它给硬记下来了,它也无法真正融入你的知识结构裡,你只能用它来应付完全一样的题目,但却不可能触类旁通,运用到别的题目去,这样的投资报酬率实在太低了。再者,这些囫圇吞枣的东西记多了,永久记忆区裡便开始充斥著东一团西一堆的凌乱资料,日积月累之下,反而混淆了整个知识系统,成事不足,败事有餘。

新知识要和现有的知识產生关连,才容易记得住

虽然我用书柜来形容我们脑海裡的知识,但有一点是非常不一样的。书柜裡的书是一本一本的,彼此之间没有什麼关係。但是,脑海裡的知识,是彼此之间互相联结的,就像一个三度空间的蜘蛛网一样,网裡面的每个节点都代表某个知识的片段,彼此之间盘根错节联结在一起。

在我们学习新概念的时候,这个新的概念,会试著在脑海中的「知识蜘蛛网」裡,找寻和它相关的各种概念,如果找到了,这个新概念就会產生一些蜘蛛丝,和这些相关概念连结在一起,相关的概念越多,產生的蜘蛛丝就越多,新概念的附著性就越强,不容易忘掉。如果找不到任何相关的旧概念,这个新概念,就只好孤伶伶简单地附著在蜘蛛网裡,没有任何蜘蛛丝连结,所以就容易忘记。

你知道船下锚的过程吗?船在水上,如果没有下锚,就会随波逐流,定不下来。為了把船隻停在固定的地方,水手们就会把锚拋下来,希望这锚能勾住海底的岩石,硬块,来拉住船隻。如果海底到处都是岩石硬块,这锚就下得很稳固,船就不会漂走。相反的,如果海底都是鬆软的泥沙,这锚就下得不扎实,船容易漂走,这时候,船长可能会下令,再放一根锚下去,希望两条锚的力量,合起来可以让船比较稳固。

人际关係裡面,有攀关係的说法。新的观念就像是这条船,在我们的知识蜘蛛网裡,找寻下锚的地方。对它而言,这个知识蜘蛛网裡每个和它想关的概念,都是一个岩石,可以拋下一根锚来稳住自己。相关的概念越多,可以拋锚的地方就越多,新知识就越稳固。如果一点相关的概念也找不到,这新知识就停的很辛苦,随时都会漂走。

举一个例子,一个已经学会象棋的人来学围棋,速度一定比重头学围棋的人快。因為他的知识架构裡面,已经有了一些类似的知识作為基础,所以新的知识进来的时候,很快就找到「攀关係」的地方,一下子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学生们所抱怨的「我的记忆力不好,东西学了就忘了」,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观念太新了,他过去一点类似的经验也没有,无法参考,就好像是船下锚的时候,把锚拋在浅浅的沙滩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拉住这新观念,所以一下子就流失了。第二种可能,是这学生虽然有很多有用的类似观念,但他却没有好好利用,没有去认真比较分析,深入探讨。也就是说,虽然海裡充满了岩石硬块,但船长却忘了把锚拋下来,把船固定住,船一下子就漂走了。

03. 概念式知识和剧情式知识

简介概念式知识和剧情式知识

永久记忆体裡,基本上存著两种知识。一种是概念式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另一种是剧情式知识(Episodic Knowledge)。概念式知识,就相当於普通图书馆的文字图书一样,存著许多观念,逻辑,道理,规矩,原则,名称,性质,关係。比如说,朋友的电话,韩愈的「师说」全文,青年守则,山东的特產,广东省会,人体器官各部份的名称及相对位置,唐宋八大家的名字。这种知识,也是传统教育裡比较偏重的。

剧情式知识,就像是视听图书馆裡的录影带,录音带,VCD/DVD一样,存著像电视连续剧一样有连续性剧情的知识。比如说,童年回忆啦,电影情节的片段啦,远足的经验啦,一首歌的旋律,解剖青蛙的步骤,小说的情节等。这种知识,传统考试方法不容易测验,所以被许多人忽略了。

概念式的知识,是静态的,我们必须注重它的结构性,阶层性,完整性,以及逻辑性。例如,人体器官,你可不能记错名称及相对位置。大部分的人,都懂得如何记忆概念性的东西,他们会使用图解,结构图,分类图,条列法等,来帮助记忆。

相对的,剧情式的知识,是动态的,我们必须注重它的连续性,顺序性,演化性,发展性。例如,一首歌的旋律记反了就不是那首歌了。记忆剧情式的知识,最好使用「冥想法」:把整个过程,不断地在脑海裡,像放录影带一样,一遍又一遍的反覆播放。

这两种知识与学习的关係

传统的学习,太偏重於「概念式知识」,而忽略了「剧情式知识」重要性,以致於我们在学习「剧情式知识」的时候,往往用「概念式知识」的方法来面对,所以就学不好。

举例而言,学习牛顿运动定律,F=MA时,大多数的老师,会强调F代表力量,M代表质量,A代表加速度。这是介绍概念,定义,所以是属於「概念式知识」。但是,这个公式本身也是一个「剧情式知识」的事实,却少有人注意到。事实上,你可以把这个公式看成一个剧本,可以上演各种「火箭发射的现场转播」,「石子由高塔下降的过程」,「高空弹跳的表演」等等。所以,这个公式,同时具备有「概念式知识」与「剧情式知识」的性质。

再举例而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影入森林,復照青苔上」,对大多数人而言,都会逐字逐词的解释,所以认為一定是「概念式知识」。但是若你真正要瞭解这首诗的意境,那绝对要像是拍电影一样,由「空山」的广角镜头,带入「人语响」的声音,然后镜头转向「反影入森林」的慢动作,最后近距离特写「復照青苔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又成為「剧情式知识」的一种应用了。

许多学生都不喜欢上实验课,但為了要应付考试,就把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当作「概念式知识」死背下来,这实在是很愚笨的方法。实验的过程,是有步骤,有情节的,绝对是一种「剧情式知识」,要记住这种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参加演出,好好地做实验,将来回忆这些过程的时候,就很轻鬆字在了。

这两种知识与性向的关係

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一些特殊专长,所以有这种特殊专长的人,从事这个行业一定是事半功倍。举例而言,电影的导演,显然就很需要能处理「剧情式知识」的专长,光看到剧本,就可以想像出整齣戏的过程,然后实际把戏拍出来。侦探以及刑警其实也都是需要有「剧情式知识」专长的人,光看到一些简单的线索,就要抽丝剥茧,拼凑出整个案件的合理过程,这也是很厉害的。

舞蹈,作曲,漫画,小说等行业的相关专业人士,也都是要靠著优异的处理剧情式知识的能力,才能有杰出的表现。

至於律师,代书等行业,则必须要能灵活运用文字概念,处理法律条文,所以需要能处理「概念式知识」。大多数的老师也都是这方面的能手,他们能够把一个概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解释的清清楚楚,让学生们顺利地吸收知识。软体程式设计师似乎也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才能够瞭解各种程式语言的特性,然后利用这些程式语法,设计程式,执行特定的功能。

但这两种知识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导演,固然要有优异的「剧情式知识」将电影拍出来,但在阅读剧本时,他仍然要有「概念式知识」,来读懂剧本的内容。软体设计师固然需要优异的「概念式知识」,来写作程式,但在构思程式流程时,仍然需要「剧情式知识」,来模拟程式执行的状况。

但有时后,一件事物会同时有这两种特性。比如说,「赤壁赋」是篇文章,看起来像是概念式的知识,但仔细想想,它也是个游记,可以有剧情的。怎麼办呢?那就代表它两种知识都是!一鱼两吃,帮助消化。就好像小说可以改编成电影,电影拍完还可以卖原声带,你读了小说,看了电影,又再听原声带,一定能把内容记得更牢吧!

结论

本文的目的,在於让学员们分辨这两种知识的特性,以便在面对时,能找出适当的策略,帮助记忆。然而要注意的是,「概念式知识」和「剧情式知识」并不是相对的,而是互补的。而且,各领域的专业知识,都或多或少需要这两种知识的搭配合作,才能建立完整的架构,所以,如果你问我,「学英文是属於使用概念式知识的方法,或者属於使用剧情式概念的方法」,我的回答将是「主要是使用概念式知识的方法,但也需要剧情式知识的配合」

我们无法将所有领域的知识,都分门别类,标定他们是属於哪一种知识,我们能做的,是培养出判断力,分辨如何在各种场合中,搭配著使用不同的方法,达成最好的学习效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57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37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696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8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5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0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2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1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2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4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3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3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6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7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89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83评论 2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