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出版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里,作者米歇尔·渥克第一次把灰犀牛的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什么是灰犀牛呢,大家可以想象,在一片辽阔的草原上,离你很远的地方,有一头体型庞大、笨重而迟缓的犀牛,你看见了它,但它离你很远,你觉得那不过是远处的犀牛而已,可一旦犀牛向你奔来时,它强大的爆发力,笔直而来一往无前的冲力让你猝不及防,瞬间,你被它扑倒在地。
这个灰犀牛,如同我们人生中潜伏在各处的危机,比如每天吃点儿甜食能让人心情愉悦,肥胖会飞扑而来;每天上课走神不听讲,不写作业,不及格会飞扑而来;每天熬夜看手机,看到手抖都不舍得睡,被残害后的各种疾病会飞扑而来;前不久看微信,一个标题在眼前略过,如何让一个人废掉,每天让ta闲着,闲着闲着,被废掉的人生会飞扑而来。
在《深度工作》第二章中,提到一个跟我们息息相关,跟我们人生中的“灰犀牛”相关的“最小阻力原则”,即: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其实,很多时候当人们面对多项工作,明显对最重要的工作有畏难情绪时,也会选择从最简单的那个工作做起,比如,只是打个电话通知一下,或是统计某些数据。
以上说的最小阻力原则,就在于相对于深度工作,需要一个人通过水滴石穿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浮浅工作更容易上手,更容易让人迅速看到成绩,内心充满成就感。(浮浅工作,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而容易复制。)
正因为浮浅工作的随时可替代性,被它随时可见的成就感所掩盖,人们往往在忙碌一番后,觉得一天工作真是小有所成,却忽略了,这对于个人成就而言,对于一个人的职业成长而言,浮浅工作犹如一头在远处悠然漫步的灰犀牛,我们无法预料它什么时候冲过来,是恰好踩到别人头上,还是正正好碾压过我们从不曾设防的人生。
是的,深度工作更难,浮浅工作更简单;当工作中没有目标时,围绕浮浅工作的表面忙碌会成为一种本能。这份本能,如果我们总是任其蔓延,必然会代替我们需要付出更多心血才能熬出的那些技能和本领。
就像蔡康永说的: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他提醒的是年轻人,可人生长河里,我们错过了多少次可以深潜其中,慢慢练就的匠人品质与技艺,放了多少只灰犀牛,在我们自己草原的对面?要想躲过它们,此刻正是最好的时候,让深度工作的能力,长到我们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