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空下来的时候,要给儿女编一点诗词的注释,缘于诗词歌赋的注解本,错误颇多。当然有识之士是看得出、道得明的,不在乎版本校雠、也无关于大家小书;只是给小孩子看的,原初的错漏往往误人子弟;要么是不断地沉沦——对假货置若罔闻,要么是不断地探索实践,在找寻真知的过程里,耗费太多的时间。好在我自夸比较尽责,儿女的教育,虽然不至于越俎代庖,也得抽出空来亲自操刀,让为父之过少一点,也让将来应试教育,在儿女身上荼毒得少一点。
君不见一把双刃剑,已然架在了懵懂的儿女肩上;一刃是知识水平低下的教师;一刃是错漏百出的蒙学读物。
试举李白的《秋浦歌》为例,一般翻译都说“秋霜”是“白发”的意思,就是:不晓得明镜里,怎么有了秋天的“霜”?原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但我不这么看,因为李白在原诗的开头就说了我有“白发三千丈”,明明知道自己的愁苦造成了早衰,何来“不知明镜里”之说?更何况“白发”和“秋霜”,又不是老眼昏花,他会分不清么?除非很傻很天真,装逼成自然,那我也无话可说。
因此我断定,“秋霜”不是借指“白发”,还有一个更好的理由便是,李白在诗中提到了“明镜”,意思是镜子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也是李白的诗,君子们,你们看不见我头上的白发么?俺是高堂明镜看清楚了的。
按我看来,“秋霜”借指的是“时光岁月”,是自己的三千白发,让自己的在明亮清晰的镜子里,看到了岁月的痕迹。另外,李白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也是坐了把胡人折叠椅,在院子里,把明月之光的“光”当成了地上的“霜”,可见“霜”和“光”是渊源颇深的。
只可惜,被我指责的袁行霈主编的《新编千家诗》中,仍然把“秋霜”当成了“白发”。我在李白的另外一首乐府诗《长歌行》的末尾,找到了“秋霜”的另一次运用。“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李白说,秋霜不会因人而惜,倏忽之间,就把蒲柳包上了一层,意思是,岁月不待人,这里的“蒲柳”才是“头发”,倏忽之间,头发变成了白色。如是我云:秋霜者,岁月时间也。
附注:
秋浦歌 李白
原文: 袁志岚的翻译:
白发三千丈, 白发三千余丈(夸张、概数,却不浪漫),
缘愁似个(箇)长。 愁苦迪能样长(上海话)。
不知明镜里, 不晓明镜之中,
何处得秋霜? 怎有岁月痕迹?
长歌行 李白
原文: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袁志岚的翻译:
日照桃李开,当年是繁花。
百物迎风动,草木有话说。
枝叶都不丑,垂涎却口干。
天地运大力,马不停蹄时。
出名要趁早,青史得芳名。
正当青春住,白日何碌碌。
富贵不神仙,蹉跎不得兼。
精诚开金石,风霜总飘散。
最怕孤眠夜,独酌当麦霸。
岁月不待人,瞬时白头发。
袁志岚 2010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