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自己脑海里面漂浮着,而不是以理智来写下一些符合规章的东西。我可能还是更倾向于捕捉脑海里闪过的念头,而不是告诉自己每天应该记录些什么。我擅长的思维联想,可以通过当日的收获来进行阐述,细碎的小事虽不至于没有任何意义,但涓涓细流般平常的东西,将其回归给生活更好。未来可能有两个板块,一是关于工作及生活上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情,会将其记录并且写下此时的所思所想;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板块,是来自于大脑的电波跳动。无论多天马行空,就当是随笔了,也自有它的兴致所在。
今年的话,会将其规划为初步积累的一年。阅读跟写作输出、学一门舞蹈、学一门绘画或是乐器。这个可能得二选一了,因为怕刚进银行,业务的工作还是得先花较多的时间来熟悉,不过闲暇之余觉得累了,也可以自己试着玩玩。舞蹈是一定要做的了,就算是锻炼身体也好。再者,可能还是乐器为主吧,不过这些除开上课,更多是平常自己的练习才能达到进步。若你觉得节奏适宜,在下班以后还是有比较多的时间,那就都可尝试,把每个项目分开即可。不用进行天与天之间的断点,所有事情都是,它应当是一个连续的自然的状态。就好比考试复习,间断但连续的回顾会比一次性花大量时间所得的效果要好。
而为什么要提倡走出门,报班学习呢?一是在学习上,你能得到更及时的反馈,也能通过模仿这个领域里已有一定经验的人(老师),更好的了解入门所要学的东西;二是在人际上,线下实际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帮助你进步,在交流接触当中也能为你打开一扇新奇的窗户。毕竟“一个人只有一双眼睛,也只有一个世界”。
我想要更多记录下头脑里的东西,因为好玩的有意思的想法真是太多了,我没法顾及所有日常生活里细碎的东西,只能有所取舍,侧重于这一方面。但是实际上,转化的心态已经要求我们在行动中更好的拥抱生活,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点了。所以,所有指尖上想要留下的珍贵的东西,就全交给我的大脑吧。
上次几本书有好多想写的,可是在看的时候感悟有很多,回过头来又几乎完全不觉得讲了什么。我觉得这应该不是不正常的状态,我知道曾经所体会到的,一定还在我的脑子里,只是堆积在了一起,在合适的、我需要的时候,它会自动感应我的号召,会自动的跳出来。再有就是,好的书籍还是得看两遍以上,之后才是细嚼慢咽,将一些零散的东西串联起来。为什么我还是倡导要做书评,虽然做了以后久不看还是会忘记,还是会不大记得其中的内容,但是这个过程是将你的思考输出的一个阶段,代表在过去的这个时段,你怀有这样的思考。忘记并不可怕,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不断要求你将齿轮转起来的过程,以及怎样确切地将其表述下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喜欢这个过程,所以不必要求自己有怎样的文体,怎样的内容。凡是我在这件事上所想的,都可以不依照格式论断一一写下来。这是我自己创造的,也是属于我的瑰宝,这才是真正的写作与表达。对于现在还不能做的,也不用焦急,觉得都是这样的生活内容难免会感到的乏味。这是正常的,但你也可以在自己能接受的事上,多换一换口味。只要你的心理与你同在,就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靠外在的刺激去消磨心智上的躁动。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就是一天又一天。不必赋予时间那么高贵的态度,要知道所有的看得见的成果,都是由一个个现在堆积的。还是有很多关于这个的碎碎念哈哈,只是我觉得还蛮好的,我能感受到自己眼神里,看外界时不一样的坚定的目光。不再像当初如鼹鼠般躲在这副躯壳之下,透过眼睛来窥探外面的事物,不再觉得自己的本质是与外界分离开的。我感受身体上的变化,我通过感官了解这个世界,但我也知道,我与自己同在。与世界交好的同时,我也关心着内在的声音,以期达到这种平衡。让我不再没由来的产生焦虑的情绪,因为我能与自己达成一致,告诉自己我们现在要做这个了哦,然后立马着手行动。
我也知道我有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所有现在还未能达成的状态,我可以从书籍中寻找,从人际交往中寻找,从自己的努力行动中寻找。我终将获得进步,获得自己内心的力量与安定。我无所不能,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短板。如蜗牛一般,缓慢地朝前进,但我会贴近自己耐心,走得慢没关系,我们一直在朝前。
什么事情能够带给自己力量?我想是知道有做成某些事的能力。哪怕没有尝试过,也有勇气去体验,就算摔跤但没关系,拍拍灰咱们再重来。可以继续跌倒,但是不会说放弃。好像有点回到《被讨厌的勇气》,如果连做这件事的勇气都没有的话,就相当于掐掉了开始,又怎么期望会有结局呢。而在关于行动的不断积累中,会积攒更多的力量,更多相信自己的力量,人也就能愈加向正向靠近。重要吗?重要。为什么普世的观念都要求我们积极呢,当然这个积极,不是世俗上的观念,而是人应该有保持自己生活态度至少在某一方面正向的义务。因为芸芸众生,只有每个人有自己正向的方面,才能在整体上保持一个更加良好的氛围。若如死水一滩,又能谈什么创造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