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周日,又恰逢周日。我约了小伙伴去营地春游。
按照前一晚写的简易清单,一行八人9点在市里集合,并采买好了春游物资——烧烤食材与酱料等。天气很好,没有烈日,凉风习习。我们顺利抵达营地,选好了烧烤桌就开始动手丰衣足食。
一番闹腾下来总算是对付了中餐,大家各自找了消遣项目散开来,我也寻了一处阴凉开始看书。
出门前,我原本打算带上看了一半的《岛上书店》。AJ和阿米莉亚的进展以及玛雅的身世我都非常好奇。可又觉得带书去参加活动未免有点矫情,于是作罢。反正手机里面有看不完的电子书可做替代。
这会我有两个选择:看了三分之一的刘希平老师的《天下没有陌生人》或是一本医学天才Paul Kalanithi生命尽头的自传《当呼吸化为空气》。
午后两点的样子,我躺在长椅上,点开了保罗的书——《当呼吸化为空气》。
这时除了5.5寸的手机屏幕,我的天空是这样的。
以前看《天若有情》时里面有一种观点:朋友是一种遇见。
我们与书好像也是这样。日渐忙碌的生活,我也逐渐变得浮躁。很少能像这会一样安安静静地躺着,不看微信,不刷微博只是跟着保罗的视角,长大,求学,体验,工作……对于像保罗这样优异的天才来说,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那95%的普通人。我们念一般的大学,然后做一份过得过去的工作。看书的时候我很敬佩他求学过程中的思考格局,也羡慕他有这样长的时间去寻找自己的热情。即便是聪慧如他,在求学的过程中一样苦苦摸索,在寻找到方向后一样是踏踏实实地超负荷工作。书上没有细说他癌症可能的成因,只说在他这样三十六七岁的年纪是极少患上这样严重的病症的。我猜测,或许与他超强度的工作有关,又或许是紊乱的作息。
我是一个很畏惧死亡的人,却不知为何,读着读着我觉得保罗虽然的的确确是在人生的巅峰突然失去了一切,可他的一生却比我们好多人都来得更有质量和重量。就好像前阵子看的那部影片《绿里的奇迹》里面的约翰·科菲,身为大天使降临人间的约翰在人世间体味百苦,并尽力治愈人们的病痛和心魔。保罗好像也是这样,他在世上匆匆走了一遭,一直在追问生死,试图得到一个最恰当的解读,从英国文学,人体生物学到医药哲学又选择了难度最高的神经外科,每一步都更加靠近那个答案,直到突如其来的绝症。对神经外科的放下,拿起又放下的过程里,保罗终于找到了那个属于他的答案。而读者的情绪也由激动、拒绝(不敢相信),难过,悲伤直至平和地接受下来,保罗终究是离开我们了。
让我同样印象深刻的还有医患之间的关系。七年高强度且严苛的住院医生涯里保罗经历过很多次别人的生死。是的,卡普兰·迈耶曲线也是辅助工具之一。医生有时不得不告诉病人大概还有多长的时间。而保罗以及他后来的主治医艾玛在我看来是真正的医生,他们不仅给出最面面俱到的治疗方案还试图帮助患者更加平和地去接受那个“为什么是我”的答案。
阅读过程里我眼眶有些湿润但终究没有哭,失去保罗无疑是整个医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的损失,但好在他对于生命的体认以这本书以及其他各种形式被留存了下来。坦言说此刻的我,依旧畏惧死亡,但同时我也窥探到一些些此前没能抓住的生命的意义。
回到公司的宿舍,微博上都是世界阅读日的软文或是广告,我也庆幸我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看完了这样的一本书,认识了这样优秀的保罗。
文末附上书中很著名的一段节选: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共赴永恒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