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制力(一)》
培养孩子自制力,让他能够学会忍耐,等待有价值的事情,学会淡定。
对亲情第一的误解
孩子要一个东西或者要做某一件事情,如果我拒绝了,他在那里非常的不高兴,甚至发脾气。这破坏了我们之间的亲情吗?管教这个行为会感觉非常彷徨,也非常犹豫。我们对孩子特别慈爱,可是有时并不能够培养出一个有志气或者是有能力的孩子。
比如孩子还没有写完作业,要玩游戏,本来是约定写完作业之后可以玩一会儿,可是他一定要在做作业之前玩游戏。孩子的要求是不当的,可是父母耐不住软磨硬泡,或者他杀出脾气来。这时,父母会不会有那种感觉:这是不是就破坏我们的心情,破坏我们之间的亲情连接?因为我要对他说no了,他的感觉会不好起来。当跟孩子意见不合发生分歧,甚至有时是冲突的时候,我们还在怀疑,是不是要抱着亲情第一?赶紧放下我们自己的原则,干脆妥协算了。
当我们坚守原则,拒绝孩子的时候,孩子自然心里会非常的不好过,我们也会觉得心里很不好过。想想亲情第一,还是让他得到这个需求的满足吧!于是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我心情不好,父母都会考虑我的感受。后来他会越来越多的这种用不当的情绪来表达他的需求。当孩子在某种不舒适情绪如生气,难过,愤怒等,我们都在想亲情第一,现在别做什么要求了。这些行为都是对亲情第一的一种极大的误解。
亲情健康
家长在亲情健康的情况下,不是亲情泛滥和亲情缺失下,要能够区分你我的事。家长不是要求也不是命令,不是力量更大,不是权威更大和地位更高的前提下,命令孩子去做某件事情。我负责我的事,你负责你的事,每个人要担当起相应的责任出来,尊重彼此的界限。区分你我的事情时还要区分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不高兴时我接受,但不会因为你的情绪不高兴或者生气。我们要知道:孩子情绪不开心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他需要在不开心的过程中还依然有理智的去选择有建设性的行为。我们要将情绪和行为分开,可以照顾到对方的情绪,也接受他的情绪,但并不代表要接受他现在的行为。我可以对他的需求做出反应,但不会放下对他行为的纠正和指导。
在亲情健康情况下,我们是通情达理的,我们彼此有着情感的连接,日常的生活中有相互的关爱,有暖心的行为。同时对行为和责任有要求,如果没有这种责任和行为的要求,就谈不上健康的亲情,只能是亲情泛滥。“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这句话就精确地道出了什么是亲情健康。
所以不能把亲情第一挂在嘴边,挂着一个旗号,而放弃对孩子的行为指导和责任要求。宽泛和容忍他的一些不当行为,就是“子不教,父之过”,这是我们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
亲情与界限
界限的基础是亲情连接。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亲情,你去要求对方,提出一些不当要求,亲情出现了裂痕或者断层,就不可能发展出界限来。
孩子到了青春期时,我们要看跟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如何?在亲情关系亲子关系比较良好的情况之下,再看孩子现在的状况怎样?如果没有亲情第一,就不能走到人格第二,知识第三。只有当彼此间有了一种信任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时,才可以提出要求。
在亲情第一的原则下,看看我们的亲情关系怎样?是比较好还是一般,还是出现了裂痕或断层。当孩子跟你完全没有沟通的可能或者关上房门,根本不跟你讲话时,你有再好的资源,再高的要求都难以实现。这时我们需要重新去看看:在日常中有没有孩子学习成绩好或者作业完成好来做为接纳和爱孩子的标准。孩子学习成绩好了,作业做完了,才爱他才给他好脸色看,还是不管他有没有做完,考试成绩好不好,都接纳这个孩子。
父母有时对孩子过于严厉,发心是好的,可是让孩子没有感受到被爱,经常会问:“你真的爱我吗”?这时会传达一个讯息,说明在亲情的连接上需要有工作可做。有些爸爸妈妈会担心:如果我对孩子说不,会不会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会破裂呢?比如孩子会不爱我了,远离我了,甚至会恨我,他就想尽办法维持他们之间每一件事情的愉快性。
如果孩子对我们的情绪反应有一些不高兴,导致我们妥协,不能对孩子设定界限。这说明把孩子对我们的爱看得太重,甚至对这段情感的依赖,害怕失去孩子对我们的爱。其实从另外一个深层的角度来看:是我们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对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恐惧心理。这时我们需要成长,比如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去取得需求的满足,或者经营夫妻关系中取得这种需求的满足,而不是在孩子身上得到这种满足。
一些妈妈因为跟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会把所有的情感投注在孩子身上,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自己喜怒哀乐的原则时,她的情感没有了寄托。如果孩子吼妈妈,因为这是她唯一的情感依赖,妈妈很难对孩子做出一些限制性的要求。这恰恰说明我们在对这份情感的依赖程度超过了我们的正常的需求,也超过了孩子能够承担的这种能力范围。你要在其他地方获得成就感,满足感以及对关系的需求。比如跟好的闺蜜去倾吐你的心声,在相互关爱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或者做喜爱的事情,在喜爱做的事情里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不会因为孩子是唯一的支柱,当他对你产生拒绝或者表达愤怒的时候,你就支撑不住,然后就去妥协。
我们的人生需要每个人自己负起责任来,对自己的成功快乐负责任,不因孩子的喜怒哀乐,成绩高低来左右自己的成就和喜怒哀乐。那么孩子也不会因为父母为他做了一些什么,或者父母是怎样的人而决定自己的人生,不需要付出努力。所以每个人要对自己的成长和情绪安康负责任。
(来源于幸福双翼家庭大学郑海英老师的语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