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14
从嘉峪关出发,乘警就告诉我们,到新疆对戴口罩检查严格,一定要注意。此前,乘警都是喊一声“把口罩带好”,就走过去了。还在甘肃地界呢,带着“乌鲁木齐”字样的乘警就开始检查了。在检查一起的四个人时,我感觉到了异样。除了时间长,检查的那种细致没见过。所有物品(包括身体)挨个检查,闻茶叶,掂烟盒,翻口袋,抖衣服,所有的物品都捏一遍。据说是到厕所里翻了鞋。我也做好了他们这样检查的心理准备。但是检查他们几个后就万事大吉了。出站的时候,那几个人就在我旁边,我想问个究竟,还是打住了,因为我要问什么呢?
过了柳园南站——甘肃境内最后一站,检疫人员全副武装上车,验证,验码,测温。来势汹汹,也就过去了。出站疫情防控也很严格,旅客站了两大排速度非常慢。大哥说,照一个小时准备吧。可是突然就快速移动了。有码的,验一下就出站了。走到大街上,人人戴口罩,街上穿制服的人特别多。有不戴口罩的,或者露出鼻子嘴的,都有人管。凡入门(店门,馆门,车门,校门,市场门等等)都得测体温,安检包裹。
找到一处市场里的宾馆,价格合适。前台接待的一位女士听我们说哈密瓜,真的从一个托盘里拿出了哈密瓜让我们吃,我尝了一块,没有想象的那么甜。但是,到哈密,第一口吃的是哈密瓜,也算吉利。后来听人说,哈密瓜品种很多,有特别甜的。此地的宾馆也是口气大,什么万豪,环球,友谊宾馆,都不过是民居式的小旅店,我们住的叫“君悦”,毛巾脏而黑,一百块钱一天,不过尔尔。
由于景点都距离太远,加上需要好好休息,我们只是参观了回王府(博物馆不开),门票50元,大哥69岁门票20元,我64岁门票30元,不懂怎么个原则。
像文物这类事物也要市场化吗?人多,和尚都富了,人少,博物馆也寒酸。我真是不懂。
回王府旁有个样板村,我们顶着午日走进阿勒屯古街,实际上是村里的一条商业街。由于没有游客,整条街安静极了。 在一处清真寺前,萌生好奇,问一位“大妈”,什么时候开?大妈很警惕的看看我,没有吱声。问一位少数民族男子?他用磕磕巴巴的汉语说:“村里,不让开的,我们的,信任。”“信任?”信任谁呢?突然我恍然大悟,应该是“信仰”吧。我说是信仰吧,他又莫名其妙。又告诉我一天五次礼拜,最终只是听明白了早晨,中午,五点多,天黑后一小时各一次。
哈密的昼夜温差大,中午,太阳晒着挺热,树阴下又挺凉。气候干燥,被褥不潮,因为干爽,睡觉舒服。 牛肉面没有兰州拉面好吃,但是馕饼可是太香了,不用吃菜。 嘉峪关的志愿者好像都是大学生,哈密有一些路口是中小学生,这个好。学生除了书本,学习一些社会知识多好啊。
整个旅途就要结束了,明天开始回返。怎么总结这次远行呢? 本来我是计划做一次最后的自驾远游的,朋友们看到“最后一次”千万不要误解,因为年龄、身体原因,这样的想法不是悲观,而是力所及与不及的问题。
第一,自驾游没有做到,我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行车几千公里的。第二,想走到嘉峪关为终点,没想到能来新疆也毕竟来了,算是突破,如果事先有准备,到乌鲁木齐也不是难事。第三,旅游的功课是要做的,但是想象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了,网上提供的信息不足以做好功课。第四,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内心总是会有新的感觉,比如此次在祁连山下,感觉到了空寂、雪顶、连绵不绝的巨大力量。第五,我们这样年龄的人最好在一个地方多待几天,避免走马观花,想看的细一点是我们的特点。第六,此次旅行,天气都恰好,谢苍天。第七,出门一要带好身份证,二要看好手机,走遍祖国大地无忧。第八,估量好身体,不要冒险。我不想去青藏是对的。路过门源的时候心脏有一点不舒服,看看海拔3200米。
最后,衷心感谢关注的朋友们!
我的手指触屏疼可能已经进入慢性病阶段了,不触屏也是麻酥酥的,触屏有针扎的感觉了。望朋友们吸取我的教训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