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厚超
早上,正在厨房忙活,老婆过来神神秘秘地说:“儿子刚才说班里有女生喜欢他,我不知道怎么跟他交流,你去跟他聊聊。”
“这是好事儿啊!儿子是先跟你聊起来的,还是你来说。”我怕半截插话赶不上余热。
“儿子有人喜欢你,那是好事儿啊!妈妈小时候,也有自己喜欢的男生……”妈妈想现身说法,可没说完就被儿子拦截了。
“我是说,有人喜欢我,不是我喜欢别人!”看来儿子明显感觉妈妈的话不对路。
“我是意思是说……”后来,他们的交流被厨房油烟机的声音盖住了。
饭做好了,我又想起刚才娘俩交流的话题,一问得知:妈妈的回应就是“有人喜欢自己是好事,说明儿子优秀,招人喜欢”;但是儿子接收信息的状态却反应出“我对女生的表现还是琢磨不透”。
喜欢儿子的这些女生是什么心理?儿子是否也有自己心仪的女生呢?难道是孩子们对成人世界的简单模仿?老婆把这种现象仅仅定位孩子优秀,会不会让他自我膨胀?我在内心对此类问题做了快速地扫描,确定了话题的交流方向后,决定跟儿子探讨探讨。
“儿子,先把书放下好吗?我对刚才你和妈妈交流的话题很感兴趣,可以和你交流一下我的看法吗?”
“嗯。”儿子把书放在一边。
“喜欢你的女生不只一个吧?那她们有没有对你说‘张正,我喜欢你,我爱你’之类的话?”
“爸爸,她们也没说喜欢我。”儿子赶忙解释。
“没说喜欢你,你刚才咋说她们喜欢你呢?”儿子的话有些自相矛盾,我忍不住笑了笑。
“爸,你别笑。我跟你说,就是平时她们老是在我身边转转,‘张正,你帮我这个吧;张正,你帮我那个吧;哎,张正,老师为什么那么喜欢你呢?’”儿子模仿着女生们的腔调,再现了他所经历的女生“困扰”。
“那她们为什么这样做,你能猜猜她们的心思吗?”大人们的判断往往背离孩子的内心世界,我打算听听孩子的看法,防止节外生枝。
“可能是她们羡慕老师把好多机会都给了我,什么演讲啦、主持啦、帮老师改作业啦,还有家长会上表扬我啦……”儿子眉飞色舞起来。
“那她 们接近你,是想跟你学习经验,寻找进步的机会?”
“非常有可能!”儿子信誓旦旦地点了点头。
“那我再了解一下,经常‘围攻’你的这些女生,学习成绩是不是也不错?”
“是啊,有时她们考满分,有时是我。不过,三年级这个学期她们对我真是甘拜下风、五体投地、高山仰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儿子得意忘形地玩起成语“叠罗汉”了。
“去你的吧,臭美的你!小心我们的房顶被吹跑了!”我们父子俩在这个时候,最适合“互殴”。
等到儿子哈哈一阵过后,我略一沉思,一本正经地说:“儿子,刚才我突然有个体会,给你分享一下。每个人大概都会遇到自己喜欢的人,而喜欢有时候只是一种感觉,大人也不一定能说得清楚。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个人身上或许有值得我们羡慕、学习的地方。我们喜欢他,接近他,都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对!她们就是喜欢我的活泼幽默,积极,还有主动!”孩子似乎被点燃了似的。
“那班级里有你喜欢的同学吗?”我顺势引导。
“有啊,必须滴!”
“那你想一下,你喜欢这个同学的某个地方,要么是你不具备的,要么你们非常相似,有共同之处,是这样吗?”
“是!我最喜欢XXX,他的颜值是我班第一,我是第二。”儿子对应着自己令人发笑的思维逻辑,略一思考,“那我明白了,爸爸!和喜欢的同学在一起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互相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说得好,儿子!家里因为有你,爱你,我和妈妈也会变得更加优秀。喜欢一个人,其实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不知道儿子能不能听得懂,最后一句话是我内心突然冒出来的声音。在和儿子交流之前就暗自萌动、生发,经过和儿子这么一碰撞就破土而出了。
我真心喜欢这句----喜欢一个人,其实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难道不是吗?在成人的世界里,你我喜欢一个人可能和这个人真的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是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或缺的、憧憬的、希望快速实现的特质。我们内心更希望通过与“这个喜欢的存在”互动交流,照照镜子,弥补差距,完善自己。当我们真正实现了这些的时候,先前的“喜欢“也许就转化为成长的感动与满足。爱,大概就是这种过程的流动吧。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教育问题。说到教育孩子,我们常常被既定的有限认知所蒙蔽,选择从成人的世界给以判断定论。结果,现象会被问题化,甚至夸张扭曲、误解误导。什么“孩子都被社会大环境带坏了”“这么小就知道恋爱了”“精力不放到学习上整天都胡想什么” ……
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喜欢一个人,只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孩子,让我们一起,好好去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