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山东泰安大汶口镇铁路工地发现了古文物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个临时组建的考古工作队迅速赶到了现场,没有人想到,正是这个匆忙上马的考古发现,揭开了一段尘封了6000年的文明的神秘面纱。
通过数年的发掘、研究,发现了几处窑址和180多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石器、陶器和玉器。陶器以红色为主,兼灰色、彩色和白色,一些陶器的造型不同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被称为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遗址的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从大汶口墓葬中发现,墓的大小区别很大。大墓长4米,宽3米,用数十根原木横竖咬合,垒成“井”字形棺椁,随葬品众多,有的随葬陶器多大百件,还有精美的镂花象牙筒、鳄鱼鳞板、龟甲和玉器等,以示其生前的富足贵重。小墓长仅1米多,宽不足半米,勉强能容身,几乎没有随葬品。
在那个时代,猪似乎是家庭财富的象征。猪头是重要的随葬品,最多的一座墓中发现了14个猪头。可见,在当时,随葬的猪头数目越多,意味着墓主人生前越富有。
男尊女卑的观念似乎在墓葬中也已经可以体现出来,大汶口的几处男女合葬墓中,男性占据中心位置,墓坑较大,随葬品较多;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墓坑较小,随葬品也少。
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以红、灰陶为主,还有少量白陶。白陶烧制温度更高,选材更精,以前专家认为,这种陶器在商代才出现,大汶口白陶的发现,打破了这一传统认识,白陶的烧制时间被提前了数千年。
据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大汶口人身材高大,男子平均身高在1.72米左右,高于同时代的仰韶文化晚期人,他们更善于使用弓箭,在猎取食物、打击敌人方面更有优势。
大汶口文化绵延时间近两千年,它主要分布在以泰山为中心的山东境内,以及江苏、安徽北部,河南省东部和中部,是河淮地区的古老文化。
如果说,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是母系社会的文化代表,那么大汶口文化以及后来的龙山文化就是父系社会的历史见证和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早期已经处于母系社会的后期,其中、后期正好是父系社会时期,此时,私有制已经萌芽,出现了富裕家族和贫困家族。贫富的分化,逐渐产生了阶级,原始公社制度走向历史的尽头。
私有制取代原始公有制,平等的氏族逐渐分化成不平等的阶级,中国原始社会时代即将过去,文明时代的曙光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