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是最热爱学习的群体之一,总是在二级班被学员要求推荐书目;澎湃问吧上也总有人让我给开个书单;就连这个公众号的后台都收到过很多次信息问说,以前写的那些推荐书目已经读完了,再给推荐一本呗?
对此,我是抗拒的。
把我自己爱读的书扔个单子给你们,真的是一个最不负责任的方法,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兴趣方向都不一样,即使同为心理学从业者,在这浩如烟海的流派之中,你我所爱必不相同。
此外,每个人过往的经历和知识架构都不一样,我看的拍案叫绝的书,也许你看来都是旧闻,或者完全不能苟同作者的看法,又或者无法领悟其中的精妙之处。
比如去年红透半边天的《从0到1》,无数人给我安利它,我看后的感觉是,道理很好,可是三句话能讲完的事值得写一整本书吗?这不是我对读书要求更高,也许是我没读懂,也许只是我和这个作者不匹配。并没有谁更好一说。
所以荐书就真的不合适,开书单就更加是一种狂妄的做法。
我能做的,一是聊一聊我是怎么选书的,二是多写一点读书笔记和我的读书心得,各位可以从中看看某书讲些什么,借此决定要不要去读。
我是如何选书的?
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在选的。
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泛读。
所谓泛读,是广泛的读,而不是泛泛的读。我想,有很多人都搞错了。
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选择,但新华书店的大部头和邮局里卖的作文选已经够我读的了。加上家附近有一个租书屋,一本书一天五毛钱,让我充分体会了一下什么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那时从小学生作文选到儿童文学都是我的读物。杂志那么多种,我的方法是先买单本的,不订阅,每种都看看试试,最后才锁定《儿童文学》这本杂志虽然叫《儿童文学》,但内容真的一点不儿童,是当时我这个儿童能看懂,又可以有学习和提高的空间那种杂志。
也按当时寒暑假作业本里的推荐书目读了一些大部头,囫囵吞枣。像《红楼梦》、《子夜》、《围城》、《简爱》这样的书,当时的感受是看完了一个好长的故事而已,并看不出什么好处来。直到工作后,有机会再去重看的时候才看出了很多当年看不出的门道。
但这样的阅读也并非无用,当时是一本接一本的看,虽然看不出什么深刻的内涵和人生道理,但对一个小学生也是有益的:
最直接的当然是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其次是阅读速度。阅读的速度不仅是阅的速度,还是理解的速度,唯有大量的阅读给人存储下大量的知识,才能大大提高理解新知识的速度。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一目十行,有人半小时才看一页,而有人还要大呼每个字都认识为何组织在一起我就是不明白啥意思;
其三为我之后的终生阅读的习惯养成打下了基础;
其四,大师们对语言的运用虽然我说不出其中的精妙,但其感受早已深扎潜意识之中。
通过几年的无选择、无差别的阅读,我看书的范围渐渐缩小。到高中的时候已经变成了,杂志只看一两种,其他书籍我也有了明显的偏好。比如我已经知道了一些名作家的语言风格,有些是我不喜欢的,就不会再选来看,再有名的书也不看;某些出版社出的书质量普遍不行,就会慎重选择;在类型上我发现自己会更爱看小说和社科类,而看小说也有更偏好的题材。
这样的选择结果,不是任何人可以代劳的,必须自己试过才知道。
读大学以后,我的阅读范围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变。我的大学是一个综合类大学,在广泛旁听了各种专业的课程之后,我的兴趣就锁定在了社会学和心理学。于是就读书吧。大学的图书馆真的是无法超越的所在,里面有太多太多的书了,一进去就有一股书的味道。
如果没有以前的泛读基础,我想我会在图书馆里迷茫一阵子了。积累让我有足够的阅读速度快速翻阅很多很多书,于是,又是一个泛读的过程。在很多“看”起来很“不错”(那时我没有导师,只是从名字和封面判断是不是不错)的流派中择其一二来读,不能精进任何流派,但我能从泛读中了解到三件事:
一是这个流派看起来靠谱吗?所谓靠谱,就是能不能说服我,不能说服我的就没必要再深入了,了解个大概就可以了。
二是这个流派我适合吗?所谓适合,就是我看着喜欢吗?有些流派虽然能说服我,但看着真累,而有一些不仅让我大呼精妙而且让我爱不释手,很愿意一读再读。
三是这个流派和我的人格特质匹配吗?所谓匹配,就是不同流派会有不同人格特质的人更适合,简单说就是你和这个流派的大师们气质上有多接近。人物传记在这个时候就有作用了。
这个了解为我之后的职业转型和跨界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让我基本确定了将来在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泛读之后就会进入一个更有选择性的专读的阶段,在确定了我在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后,我的阅读有了一段时间的专注,只看团体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流派分支下的书。在这一段,读书不仅是求快,更要求精,先快速通读确定这本书如何,不好的就扔一边了,适合我的书一本读个二三遍是常有的事,那些好书,每一遍重新阅读都能让我有新的体悟。
在专读的过程中,会发现我的触角会被慢慢打开,常常会被这一领域的内容吸引到旁系中去。比如最开始是无差别的去看精神动力学的书,慢慢转到动力取向的团体心理治疗,接触之后发现团体心理治疗的领域也有很多不同的取向,而其中我感兴趣的不仅有动力取向,还有人际关系取向也即亚龙模式的团体,于是又去看亚龙所有的书。看多几遍之后,体会到团体只是亚龙理论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亚龙更值得我学习的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于是学习的领域又被打开。
如果我告诉你们去看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吧!那多半是会被你们骂的,因为这本书并不“好看”,没有之前那么多的阅读垫底,根本没办法了解其中的妙处。
在这个阶段,我充分的体会到:炫耀自己看书有多快、一年读了多少本书根本没有意义,真正的好书,是值得你一读再读的,是需要你一读再读的,若非如此,你只是读过了多少本书,并非读懂了多少本书。
从我的阅读经历当中可以看到的是:
第一,要求荐书其实想要问的不是什么书好,如果只想要所谓的好,直接去看图书销量排行榜就可以了,真正想问的其实是——什么书是适合我的。
第二,什么书适合你,除了你自己任何别人不会有更好的答案。你都没吃过猪肉,别人告诉你猪肉不好吃,你就不吃了,合适吗?
第三,自己找答案一定是从泛读也即广泛的读开始的。也许有的读者是希望可以结省时间,那么可以选择看简本、读书笔记和书摘。
不建议通过看书评选书。所有书评都一定带有评论者自己的价值观、阅读习惯和好恶在里面,不能反映书的真实面貌,如果要看,更好的是在读完全书对书有了自己的判断之后,这时你去看书评可以看到自己和评论家之间观点的异同,如果有机会和评论者直接对话,那么对你对全书的理解会更有帮助。
如果你已经决定要看这本书,如果你是一个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人,建议还是不要在读书之前看书评,其中的观点不仅会左右你,而且会限制你在读书时的思维拓展。
所以,不要再迷信什么书单了,踏踏实实从泛读开始吧!若没时间泛读原书,至少泛读书摘(不是书评!不是书评!不是书评!)我会在将来一段时间尽量多写一些书摘和读书笔记发上来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