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2》,想起了写信的那段懵懂岁月,一封封信寄托着很多美好回忆。每每读起,总能勾起回忆和遐想,回忆年少的轻狂,遐想重活一次的青春。那时候,会特意挑些漂亮的信纸,傻傻地先抄上几句歌词或诗句,偶尔还会戏谑地加上标准用语“此致敬礼”,在那青春岁月里,自定义地享受着信件中的友情、亲情和自以为是的爱情。
看着信件,重温过去的点点滴滴,当年的趣事使得身心变得愉悦,逝去的美好跃然纸上,当时的痛苦和绝望也变成了无知和轻狂。每一张纸、每一个字都让我留恋着再也回不到的过去,每一个信封、每一个名字让我怀疑失去通信的日子里我们竟然在做什么。是啊,忘记什么时候开始,就没再写信了,当年写信的人也仅仅偶尔在微信或QQ上闲聊几句。
随着长大,生活已经变得琐碎,我们沉寂在千篇一律的工作中,沉寂在柴米油盐的厨房中,沉寂在微信的朋友圈或QQ的空间中。多少次想鼓起勇气,写封信给远方的人只想告诉他(她):期待回信,但总有些事把自己拉回生活,平淡的日子里仿佛再不需要他们的身影。
但又常常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仔细思虑,时间肯定不是借口,我想,可能是总也无法为彼此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和功用,因为在我们各自的圈子里已经不需要那时候带有情愫的互相安慰、倾诉和聆听,手机、微信、QQ这些即时通讯让我们失去思考地、仓促地、轻易地把知道的/确定的/不确定的/想告诉的/不想告诉的统统发布出去,伟大的互联网让分享存留的时间太短,没有了用心准备(选信纸、买信封、贴邮票、寄信、收信、拆信、阅读、再阅读),使得幸福的愉悦少了,即使是不幸也只剩痛苦而少了反思和教训,等信来的期许和焦急已被微信深深埋葬。
真的不想逝去那段美好,心里的不舍却越来越强烈,但总无法为信和写信的人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直到看了电影中查理街84号的故事,我才发现,原来信应该是我心中很多真实想法的合理倾诉通道,是思索和自问心灵的纸上展现。为了珍惜身边的人,很多时候无法说出真实的想法,因为即使通信给你撤回的时间只有2分钟,低廉的准备成本注定了你花费的心思和真诚不会太多。诚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用信去维系,不是所有人都能写上一篇饱含情愫的信,但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两个值得静下心来交流的朋友,坦诚而又不失美好,快节奏的生活也需要一两封值得期待的来信来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