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直解
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直解】先生说:“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也常常是感而遂通的。程颐所说的‘未有感应不能说是在先,已有感应不能说是在后。’”
注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易传·系辞传上·第十章》”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周敦颐《周子通书》“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
- 寂然不动,说的是心之体,本来空无一物,因此寂然不动,人在至诚状态下,可以体会到这种寂然不动的状态。周子把这种由至诚而体会到的本体状态命名为”诚“,在这里”诚“是用来命名心之本体的。
- 感而遂通,说的是心之用,心如明镜,物来则照,纤毫毕现,物去不留,通达无滞。这种应变不穷的状态就是神。
- 在照物之一刹那,意念萌动,这个时点称作”几“。诚意功夫要精微到”几“,一念萌动,知善知恶,为善去恶。
- 在每一个刹那都做到至诚,就是至诚无息,则心体澄明,神感神应,这就是圣人境界。
可参看《新儒学的开山制作:史幼波<周子通书><太极图说>讲记》
笔记
心体常寂常感,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一个并存态,心体同时是寂然的,也同时是感通的。
不论凡圣,心体原本澄明,只是凡夫因私欲遮蔽,未见澄明之态而已。
然而,只要一念至诚,即刻便见澄明心体,即刻便感而遂通,即刻便是圣人。
圣人只是功夫成片,凡夫只是功夫断断续续。凡夫因为诚的时刻少,因而昏昧,圣人因为至诚无息,所以神明。由一念诚,而多念诚,将断点连成线,量变产生质变,凡夫就成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