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喜欢读这种有厚重历史感的现当代小说,也许是因为一方面我挺喜欢历史,另一方面我是黄土地上的长大的娃娃,对这广袤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总是充满好奇与悲悯,热爱与无奈。
就像我看到村里的老人,总像看到一本充满时代感的故事书,我喜欢和他们聊天,每逢回家过年,遇到老人闲着蹲在路边和我搭话,我总喜欢听他们说,不时插上一句书上看到的他们小时候可能发生的事情,每逢此时,老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我还记得去年二爷给我讲的饥荒,那时他浑浊的眼珠因为苍老不时流水,他蹲在地上,头发花白,抽着我递给他的烟,以“唉,那时候啊....."的一声长叹开始他一生的回忆。每当这时候我总是目不转睛,侧着脑袋认真听着,我不会对这老掉牙的故事感到反感,我也不愿错过二爷的一丝表情,因为那是多么生动的回忆啊。
《白鹿原》的作者陈老先生今年4月29日去世了。其实我读的书真的太少太少,陈老先生一生写过那么多作品,我也只读了这一部,也还是这周开始的。这是一部太长的长篇小说,50万字左右,历时六年完成,据我自己估算,写的应该是清朝末期约1890年-1940+年,陕西渭河平原上历史变迁以及天灾人祸下这里的农民怎样一代代努力生长。我这人对故事一旦入迷总是欲罢不能,从晚上洗漱完拿起《白鹿原》就一动不动不知时间飞逝,常常捧着它读到深夜一两点还不自知,直到眼睛在台灯下实在受不了,才恋恋不舍地放下。这也是我这几天就读完这一本50万字小说的原因,当然有些意犹未尽,而且这几天由于午休也被不知不觉用在读《白鹿原》,白天精神总是不好,唉,可是不看心里又痒的难受,只好一气读完,并告诫自己,以后万万不可这样,毕竟是要写毕业论文的工科生啊,这样一天天读下去可怎么好,不用毕业啦。
每读一本书,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比如这本书怎么样,里面的人物评价种种,一万个人有一万种看法,我只说自己的看法。《白鹿原》中人物很多很庞杂,但是主线其实只是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三代人在朝代变更下由于个人选择和坚持原则的不同,人生的发展变化。这里谁是谁非不是我们一句话就可以评论,但是在那样的年代背景下,有朱先生这样洞悉天下事的儒士,有冷先生这样面冷心热的老中医,有白秉德这样以孝义教育子孙后代的老族长,他们这样一个个虽然陈旧的形象,令我倍感亲切,忍不住想贴近。
文中我最尊敬的人不是那个万人敬仰有圣人光环的朱先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发现自己最见不得白嘉轩受灾受难,就像那天晚读到白嘉轩挺直的腰杆被黑娃派去的土匪打折,从此只能拄根短拐杖,腰从尾骨那里弯成九十度,和人说话须高高抬起头颅,像一狗的形体。。。读到这里,我突然再也没有勇气再看下去,看看时间,是深夜一点多。直到第二天才又翻过这页继续品读,我不理解作者从此以后为什么要一直在各种情形下形容白嘉轩佝偻着像一只狗,生怕我忘了这种伤痛似的,一遍遍提醒着我让我难过。每当读到作者又描写白嘉轩像只狗的样子怎样怎样,我心里直说:够了够了啊,唉。也许是我还不懂作者高深的寓意,作者一定是想表达些什么吧,我愿意在以后的人生里,再读一遍又一遍《白鹿原》。但我知道作者并不是让我们读人物,他是想让我们读那一段历史,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最贫苦的农民在这段历史里经受的苦难,让我们看到动乱年代政党的不足。
但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更多的是我从白嘉轩身上看到的那种对于孝义原则死守的忠贞,他是一位成功的族长和父亲,他并没有什么丰功业绩,还不如自己的儿子当上县长阔气,可是我就是喜欢这位坚韧的老人。我希望自己一生也能做到如他那样真诚善良,即使一生平凡,死后也敢面对青天。余华的《活着》,如今令我印象深刻的倒不是那时福贵遭受的令我痛哭流涕的苦难,现在脑海里留下的清晰人物,是福贵家的长工长根,福贵败家后,长根没了饭碗,只好去乞讨,他乞讨却还想着回来看看福贵以及小凤霞,福贵和母亲商量留下长根,一人省下一口饭也能养活他,可是长根却流泪说自己老了,干不了活,留下来是个拖累,就又乞讨远去,再也没有回来。。。
长根会被饿死还是冻死?
那些无论面对富贵还是贫穷,最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黝黑,满手老茧,笑起来憨憨的,这些人使我对这个世界也愿意怀有最大的宽恕去原谅。
以后再品《白鹿原》,再写详细的人物感想,现在只是读完了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