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区里老了一个人,吵吵嚷嚷,好不隆重。
死亡果然比活着热闹多了。
人这一生,最热闹的,永远是两个时候。
一个是生,所有人都期待你的到来,在你还未出世的时候,为你准备好一切,而你的到来,就是辗转于许多手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告诉世界:这是多么重要的到来。
另一个是死,死亡的到来,那些曾经在你身边的人,忽然就意识到,从你进入那个坟墓开始,往后的每一天,都不得不在照片里与你对视,而你也不再是从前那个能笑的你,于是四面八方地赶来。
除此之外,我们的人生,或许有许多人的锅碗瓢盆,更多的时候,却是一个人的浪迹天涯。
我并不是想说,人的健忘与无情,仿佛比时间的流逝快许多,我只私心认为,热闹只是世界的热闹,孤独却是自己的孤独,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到一定的年龄阶段之后,你会发现,许多人,是你想靠也靠不住的,比如那些信誓旦旦的普通朋友,比如所谓的合作伙伴,你们必须互相哺育着利益,才能维持一种看似明艳实则经不起风吹的关系。
许多人,是可以被你依靠你却不忍心再依靠的,比如父母。
于是,你是一个人。
就算你幸运地有了另一半,又有了孩子,可现实却往往是,没有人可以替你的生活规划,而他们规划的生活,也可能与你的初衷相差很远。你甚至只能不断地去调节自己,去平衡自己的人生态度,想法,事业,个人的行为,习性,权益,自由,与他们的生活协调一致的和谐共赢的发展。
你得不断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打破自我的局限,不断地提高自己解决应对各种问题乃至风险的能力,做自己所选,行自己所行,爱自己所爱,不断地选择,认账,该放手的放手,该买单的买单,该挣扎的挣扎,该臣服的臣服,该交托的交托…
沈三废在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中说:
人生来是寂寞的,赤条条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上,行走一世,最后又孤单地走了,如同幻梦一般。人们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快乐着自己的快乐,痛苦着自己的痛苦,与这个世界无关。
有的人是这句话的信徒。
但是,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也写过一篇布道词,他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刷,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一座庄园,
无论是你的还是你朋友的。
无论谁死了,
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丧钟为你而鸣。
这首诗作曾经还被海明威引用过。
"生活有多容易被拨动,就有多不值得被尊重。"
事实上,许多人的人生也不是孤独的。
我所说的也绝不是一个爱人,一个伴侣,或者一段婚姻。
婚姻确实是一生一次的托付,但是,一定要搞清楚:你托付给对方的,应该是爱,而不是人生。人生永远是你自己的。
那些不再把孤独当作一个事情的人,他们只不过是抛开了一切外求的幻想,转而向自己的内心,找到了一个永恒的陪伴—-那就是另外一个自己。
向外延伸,总会在痛苦的失望中纠缠,回归自己的中心,你会发现,你想要的一切,原本自己就俱足。
人的一生,从热闹到孤独,又到孤独到热闹,是一个巨大循环。当我们在孤独里,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就算天不遂人愿,所有的残酷扑面而来,也能给自己一个仪式,孤独而体面地活着。
马尔克斯说,一个幸福晚年的秘决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人这一生的幸福,就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与孤独握手言和,才能与幸福牵手相好。
这一路的风雨善变,你要始终像一个勇士,好好过,再稀烂的牌,也要能打完重启,因为,老天还让我们活着,就一定还有衪的安排,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许多人的热闹里,你也要习惯一个人的孤独,把自己放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风雨无阻地在时间中穿越人潮,安静美好。
当一个人开始真正地承担起了自己的苦,才有可能解脱轮回之苦,然后,你才有可能看得见别人的苦,你遇见了另外一个,或者一群同样的人,相互照亮了彼此,你看见了人生中的绝望,和绝望中的挣扎,惨烈到无法不令人感动,感动到不会放弃挣扎……
从此你发现,原来你从不孤独,原来每个人都在与自己的生活苦战。
原来做一回人,生老病死,悲伤恐惧孤独狂怒无意义,每个人都一样,一样都少不了。我们的痛苦,人人都有,我们只是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维度里苦着同样不一样的苦。
人生即苦,苦到极致,方知人人都苦到极致,又还怎么会忍心再给同伴增加一点点痛苦?
又怎么可能不想牵着同伴的手,鼓励Ta勇敢地向前!
很多时候我们追求完美的自己,最后会发现我们其实没办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但是我们却可以活出完整的自己。
当我们更真实地拥抱了所有的美好与苦痛,阴霾和残缺,灵魂才有了血肉,心灵深处才有了温度;
当我们接纳了自己跟所有人一样,都会有的脆弱、害怕、笨拙,才会感受到真实的存在,生命脉膊的跳动;
当我们允许了自己活生生的,我们才得以和他人,和这个世界连接,我们也因此而更加谦卑,唤醒慈悲,感恩而敬畏的心。
当我们真正的接纳自己是难以改变的事实,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
直面自己人生的痛,才能真正体谅他人的痛。
担当得了自己的苦痛,才能把真正的陪伴给到他人,才能遇见自己自由的灵魂,拿回自己喜乐的人生。
潘老师那天说,看到太多人,学了教练就每天教训人,学了九型就见人贴号,学了心理学就研究别人弱点,我一直想宣布,我都没学过,我什么都不懂,我是个傻子,我跟他们不是一起的。
很多次听到别人一套一套的理论分析,大讲形式和设置,却在焦点回归自身便分分钟死机,指责他人的同时,对自己同样的行为却缺乏觉察的时候,
听别人说"你不是心理咨询师吗,你为什么也这样…你为什么不能帮我…"的时候,
总是听别人动不动就说"原生家庭",拿原生家庭说事儿,各种分析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妈妈",却忘了自己早就不是宝宝很多年了,自己也可能是,将来也会是父母和原生家庭的时候,我也无数次的想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是个傻子,我就是个坏人。
如果我当个坏人的镜子,能真正利益到你,欢迎尽情地投射,因为那是你的,与我无关,我只关注你到底好不好,能不能好。
"原生家庭"本来是心理学的一个专用术语。
使用这个术语,是为了帮助我们更深的了解自己,更深的了解他人。
了解自己,不是为了怪罪于谁,不是判断谁对谁错,搞清楚自己从哪里来的,很重要,但这一生,我为何而来,似乎更加重要。
沉溺于过去,反复强调过去的创伤,而过去早已经过去,逝去的时光已不可逆转,每个昨日都不可得,逝者不可追,未来之路就在脚下,却死抓着过去跟自己较劲,死磕,陈芝麻烂谷子,挖出来反复咀嚼,错过了太阳,你在哭泣,于是,又错过了星星和月亮。
除了好让自己继续活在过去中,对自己不负责任,我想不出这还有什么其他的用,恕我愚钝,欢迎有经验的大神指教二三。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在我极其有限的经验里,小孩子才论对错,成年人要做的,是寻找资源,解决问题。
当你有能力决定别人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的时候,当别人就算想要伤害到你,你也不会受到伤害的时候,伤害,就是个伪命题,就都是浮云,谁是谁,如何定义这个世界和问题,你自己来说了算,你就是你自己的主人。
这就是为什么咨询中一直强调的:你不伸手,我不工作。
如果一个人求神拜佛,追随上师,找咨询师倾诉,只是为了让自己睡觉睡得更舒服一些,不断地满世界找大师,只是为了找到那个无所不能,足够好的妈妈,好找个完美的万能的客体继续照顾自己,给自己喂奶,那最终的结局,只可能是求之不得,不是抑郁而终,就是不断地制造权威攻击。
如果有哪个不怕死的大师真的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自己有能力去改变,满足另外一个人,教导别人做更好的自己,那也只是在互相欺骗罢了,互相满足自己的自恋,最后也只能有两种可能,不是把自己搞疯,就是把别人搞疯。
只要自己想扯,似乎一切都可以跟原生家庭扯上关系。
比如,有人就认为,成年人不是不会处理情绪,而是因为原生家庭中就没学会处理情绪,唯一可以的确定,他们内心的爱依旧封着。
可是,太多的事实真相是,成年人不是不会处理情绪,而是根本就不想处理情绪。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很可能的确不会处理情绪,这个我相信,但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很多年了,还不"会"学习处理自己的情绪,只能说明,那个坑里面其实还有很多好处的呢,甚至想玩,够自己玩一辈子的。
坑外面好不好,也只有外面的人知道了。
想丢这个包袱,甩这个锅,可以一直甩下去,指责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好推卸自己责任的办法了,不然的话,怎么几乎人人都会,并且熟练运用,技法娴熟,炉火纯青呢?
真的是想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早就把精力放在自己找办法去了,这么多年,我也是找了很多的办法,现在轻松多了呢!
生活的改变,是从自己开始真正地肯为过去的自己,刷卡买单开始的。
送上门的帮助,都不会有真正的效果。
人生是个故事,有千万种讲法,爱也不是某一种固定的形式。
如何去讲,取决于自己,心甘情愿就好。
有的人晒幸福,也有的人,喜欢不为人知的幸福,每个人的需要不一样。
人所有的行为,其实都是在为自己负责任,都受自我需要的影响,惟一的区别,就是自己看没看见自己,认不认账。
不认账,才是不负责任,认账,才拿回了自己的人生,然后,把那份与自己对抗的力量,拿来让自己活得更好,去放过过去,接纳现在,创造未来
人生路,孤独的走是一种选择,一起边玩开心边走也是选择。
孤独不是命运,开心也只是选择,每个人都不是孤岛,每个人都是有选择的,各自欢喜就好
李雪老师说巨婴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的主观意志存在,没有客观外部现实,没有他人。世界以我的需求为中心构建,他们的世界没有客体所以自然不会听见客体的声音。
我却认为,讲巨婴这个概念,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成人已经早就不是婴儿了,一个成人始终还把自己摆在婴儿的状态,不是全能自恋,恰恰相反,这是考虑了对方底线之后的博弈策略,甚至是最有效的策略。人放弃自尊自重和脸面,装怂卖傻耍无赖,确实能获得额外的利益。而这类人是非常看重短期利益的。
特别是,在血缘关系中,因为他们总会以自己的"弱小""受害者"的角色来占据情感、伦理、道德的制高点,总能成功地绑架对方,满足自己未知的需要——-一面依赖,一面嫌弃。
既得利益,又不承担任何责任,也不想付出行为去回报,同时保持自己的清白无辜感。
《一年之春》
念念构成的日子,日日构成的岁月,年年构成的一生,都是在念念之中堆积而起。生生累积,生生不息,都是从一念心开始,一念心延续,一念心终结。一年之春,就是一念之初,注意好起心动念,才是当务之急!
(文/达照法师)
都立春了,可不可以让"妈妈"也休息一下,讲点别的故事,比如,来谈谈自己?
把"妈妈"挖地三尺也跟自己的人生活成啥样难扯上半点关系啊,都是几百斤的人了
早上看到一个群里持续的发分析"妈妈"的分享,我不知道一个人到底是要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体验,才会执着于追寻"一个完美的妈妈",我到目前为止还没得到标准皆准的答案,我只知道,每个人对世界的解读,伤害的定义,分级和耐受,抗逆性,自愈力也都是不一样的。
我眼里的世界,以及我关注的世界,都只是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影。
打开朋友圈,我又看见了一个朋友转发了这篇《张娜拉还原妈妈独自带娃的日常,看完泪崩!》的文章。
对于做过妈妈的人来说,抱娃上厕所,单手炒菜,边吃冷饭边奶娃,洗澡也得开着门,独自顶着寒风上医院,自己生病就各种死扛,见缝插针地做下家务......这些都是再常态化不过的日常生活。
最要命的,是孩子不睡觉,一夜能连续睡上两个小时都要感激涕零了,孩儿哭的时候恨不得抱着一起哭,孩儿病的时候恨不得自己去痛苦,累过…哭过…抑郁过…
anyway,一切还是会过去,尽管现在也许孩子依旧不爱睡觉,依旧闹人,依旧费心费力,还要操心学习和成长……
可是,总会撑过去,就算有时候会抑郁,会躁狂,会精神分裂,大多数妈妈和娃儿也都还是成长为了一个阳光正能量的人。
每个人都在与生活苦战,包括那个自己认为的,不及格,不完美,不理想的妈妈。
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
因此,童年经历过不幸或者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的确更容易产生自卑感,难以变得宽容和慈悲,容易钻牛角尖,纠住问题不放。
荣格说,健康的人不会折磨Ta人,反而往往是那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Ta人者。
正因为如此,人的主观意识,自愈能力才显得尤为珍贵~
善于为自己寻求帮助,对自己施以援手,减少无助~
才是当下自己能为自己做的事情。
还记得《肖申克的救赎》里讲的话吗?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感受自由。
强者自救,而圣者渡人。
怨恨是一杯毒酒,
毒杀的是自己的快乐。
时时提醒自己,
放一个囚犯自由,
并且记得,
那个囚犯,
就是我自己。
每个生命都是因爱而结合,
却为自己的使命而来,
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任。
比如我现在,
忙活了一天,
终于把那坨亲爱的小肉肉哄睡着了,
才能静下心来编这篇胡言乱语。
半夜三更才发出来应个立春的景,
也费了半天口舌,
跟那坨长着自己脑袋
各种稀奇古怪脑洞的肉肉
阐叙我要写点胡话的需求,
那个有自己想法和感受的小东西终于快活地说,
妈妈,你写吧,我困了
你爱我,我也可以爱你,我也爱你呢
姐心里一暖,
抱着我的宝儿狠狠地亲了一口
于是人家很乖巧很满足地
抱紧我安静地睡觉觉了。
姐总是一边劳累一边享受着这种忽悠,
这难道又不是一种价值感和快乐的所在?
你看,
姐熬的不是夜,
是爱 和自由。
当不当受害者,
由自己来定义人生。
今天的叨叨,又臭又长,
话题也有点沉重,
暂时找不到合适的音乐搭配,
点开的亲们,
将就着,安静的看吧!♀️🧚♀️
有时当你身处黑暗
你以为自己被埋葬
但其实
是
被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