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的第一篇关于职场mvp课程的收获,收到一些朋友的反馈甚是感谢,收获最大的是我妈居然登陆简书给我评论,同时给我加油鼓励,拥有一个这样的妈,我想说作为上辈子曾经拯救过银河系,这是我应得的。我特别不主张盲目辞职(虽然自己一向雷厉风行)我亦不主张随波逐流(虽然这有违人的天性),所以我准备写一篇关于如何正确判断一个职业是否跟自己相配的文章,如果你是一位对职业没有太多追求同时又多金的主,这篇不适合你。如果你是一个跟我一样想在职场有点作为,认定自身未来有许多可能性同时暂时没有太多方向的朋友,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点小小的帮助。同时说明这些知识产权不属于我,我只是学了一点皮毛,整理打包一下,加上一点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有雷同,算我抄你。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在外面吃饭,中间无聊在那做MBTI职业测评,朋友瞟了一眼说:”你要是测出来你适合捡垃圾,你难道要去捡垃圾吗?”这里面其实就说出了一个很明显的对职业认识的误区,很多人说起来自己的职业,就是我是老师,我是做IT的,我是做金融的,我是搞销售的,等等。其实这都不是很全面的跟别人表达自己的职业,就拿老师来说,有针对K12教育的老师(一年级~十二年级)和成人职场培训的老师(会计、证券考试、企业培训)或者一些新兴互联网培训老师(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转型),对于职能的需求也不同,历史、数学、英语、会计、保险、心理。从行业来看,也会分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行业培训机构等。所以一个老师这么介绍才是比较正确,我是“XX公立学校教XX年级XX科的老师”,职业=行业+职能+组织。所以回到开头我那个朋友的问题,我想说如果去捡垃圾,那我是出去捡垃圾呢(销售、市场)还是建个垃圾回收站(第三方)去收集垃圾,还是垃圾收运和处理现状(运输物流)还是做垃圾填埋焚烧呢?职业的了解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在全面认识一个职业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人面对一个全新的东西是往往会第一时间靠过往经历来主观下结论的,对自己判断也一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区、潜能区、储备区和盲区,对自身的了解也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隐藏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公开的我(自己知道、别人知道)、未知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不知道)和背后的我(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四个我可以比较客观的来评价一下自己。比如我前几天有在朋友圈发起一个让大家用三个标签来评价我的一个小活动,除去恶搞和自己已经知道的,感觉收获还蛮大,因为你的微信有你的朋友家人同事领导,大家对你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你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就是发现背后的我。我一个朋友很厉害,有很多标签,是金融创业者,是背包客,会写书法又是一名字画收藏家,前段时间居然发现他还会做咖啡和调酒,这就是隐藏的我。我特别想知道自己5年后的样子,也做了很多规划和能力提升,但天晓得这五年会怎么发展,这就是为止的我。
我们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趋于透明化和碎片化,我们正迎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职业=行业+职能+组织 吗?我们父母那个时代是以组织来界定的,比如我是哪个机关的,我是哪个大队的。慢慢的社会发展成以行业来区分,比如以前大家自我介绍都会说我是做金融的,我是做互联网的。但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展成以职能来定位自己的职业,现在知识获取特别简单,想跨专业其实并不难,2016最火的词就是跨界,其实跨界并不是丢弃以前职业的所有东西从零开始,而是把之前职业的职能萃取出来形成迁移,比如罗辑思维的罗胖,自称自媒体人,其实还是把之前他在央视的电视台经历转移到互联网而已。
最后有一个简单评估自己职业是不适合还是不适应的小方法,你在单位看一下你的领导,他现在的样子就是你未来的工作状态。如果你觉得做这个单位领导还不错,那目前的状态就是不适应,那么需要关注的就是专业技能深入问题,如果你觉得你的领导的工作也激不起你的兴趣或者觉得那不是你想要的未来,那么就试着提高自己的眼界,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排序,设定可行性目标,让你跟工作彼此放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