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孩子的成长礼物,家长们各显神通
每一个孩子来到爸爸妈妈的身边,都是一个小小的天使。
为了表达对孩子的深爱,爸爸妈妈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在积累中成就了自己的另一方天地。
有这样一位父亲,6年用相机记录孩子的成长瞬间,单孩子的照片就留存了五万多张,在拍摄照片期间,更是从IT男,华丽丽转身成为儿童专业摄影师。
还有的父亲,用一张速写纸一只画笔,记录女儿成长的点滴瞬间,硬生生成为了自媒体达人,坐拥粉丝几十万。
母亲们更是不必多说,身边很多自媒体达人们都是由爱学习的妈妈们(当然也不乏爸爸们)晋升而成,分享育儿经验、医学知识、读书知识、精美辅食、各种亲子互动建议等。
育儿路上大部分家长是否曾手忙脚乱
但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可以养育过程中,人生初见的喜悦过后,更多地却是忙乱。
小黎是我的一位朋友,前些天聊起孩子,她由最初“收获天使”的激动幸福变得有些忧心忡忡。原因是这样——
小黎的女儿小希的出生给他们一家带来了莫大的欢喜。
小希小时候乖巧爱笑,一家人都把她当成至宝捧在手心,感受着来自小希浅笑、咿呀交流、眼神凝望带来的一切幸福感。
可是小黎最近却有些迷茫,因为她的小希突然不乖巧了。
她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变成了“咬人魔王”——被宝宝的细小牙齿咬住的感觉真的是痛啊,无疑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尚未断奶的小黎。
本来正享受母女亲密的时光,却毫无防备、突如其来地被小希狠狠咬住,锥心之痛,让小黎忍不住就是一声尖叫、浑身冒汗,眼泪都直接盈满眼眶。
最可气地是,小希似乎很享受自己的恶作剧,时不时就来上这么一出,还一脸的坏笑,没有一点贴心小棉袄应有的姿态。
是自己的养育方式不对吗?
或者是小希哪里出了问题?
育儿专家的推荐和解答
恰好在读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儿科顾问专家、儿科医生虾米妈咪推荐的《养育圣典》,里面有专门针对小黎困惑的内容。
我把这部分拍给小黎看,她不仅放下了焦虑,更明白了如何应对她家小希“咬人魔王”的这一情况。
原来,小希咬人正符合婴儿发育时,口欲期的内在需求,而之所以咬人是因为婴儿“会将自己的亲吻化为咬的行为以便测试一下自己的新牙和大人们的反应。”
孩子最初的这种行为只是出于有趣,可能随着长大,或者竞争环境的变化,咬人的行为也会包含最初的嫉妒和吸引注意力的需求。
所以处理“咬人魔王”需要区别情况对待。
口欲期时的被咬了,一定要严肃地阻止,平和而坚定的告诉宝宝“不可以,妈妈会痛。”通常宝宝疲劳、饥饿或过度兴奋时有咬人的欲望。
如果是最初的嫉妒行为,那么在婴儿时期首先要严肃地表达自己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可。最好选择“你不该咬人”这样针对行为的语言,而不是用“你太过分了”这种评价类语言;另外很重要的是不要反应过度,这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能够引发更多关注,而变本加厉。安慰受害者(一般是周围的小朋友、宝宝自己的兄弟姐妹),并在婴儿出现这一行为时期,通过细心观察婴儿的行为,防范类似情况发生。
曾经一位同事的爱人向我们展示她被咬的伤痕累累的胳膊,她总说:“孩子要咬人,而且非要咬我,我能怎么办?”
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严肃但平和的拒绝很有必要。
《养育圣典》中还就婴儿的心理成长给出了这样的描述:“对他而言,如果妈妈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那她就是位好妈妈;一旦她拒绝了自己的请求,那她就是位坏妈妈。渐渐地,妈妈的这两种形象便重叠在一起,他会明白快乐与沮丧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挫折在婴儿的成长道路上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帮助婴儿最终实现自立。”
那么被拒绝了“咬人”的热情后,就可以放任他无法满足自己的口欲期了吗?
《养育圣典》还是没有放弃“咬人者”的,小魔王虽然做了让人痛苦的事情,但是他内在的需求却不应该被忽视和冷落。“质地轻盈柔软的毛绒玩具”成为了安慰“小魔王”的首选。当然要注意大小最好在“18~20厘米”,还要注意“请您千万不要以任何理由将孩子的毛绒玩具出借给他人。”
对于普通父母而言,这应该是送给成长最好的礼物
小黎看完我拍给她的这部分内容后欣喜不已。不过却埋怨我没有更早地给她推荐。
其实这事儿也真的不能怪我,之前的育儿书籍太多,我自己翻看了不少,但是总感觉有种“大同小异”的感受。
这本书也是我最近才发现的,一本集0-6岁儿童生理和心理成长于一体的育儿百科。
虾米妈妈说这是一本“绝无仅有的育儿书”,因为作者马塞尔·鲁福教授是医学博士、儿童精神科医师、儿童心理学家,合著作者克里斯蒂娜·施勒特是孕育专栏记者、畅销书籍作者。他们“全面而又深入浅出地对婴幼儿心理进行阐述”。
我和小黎聊起了最近新闻频频爆出的孩子手机成瘾者、因对父母严厉管教心怀不满,最终挥刀相向的、将自己的孩子当做私人物品泄愤痛殴的等等让人痛心疾首的事件,无一不暴露了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忽视。
如果可以,这样系统的知识才是父母更应该学习、从而送给孩子们更好的成长礼物。
小黎跟我撒娇打趣,“反正你家两个孩子,有了老大成长的经验,老二也已经3岁了,这本书不如拿来容我先看啊。”
“等我送你本当新年礼物,这本是我的!”
之所以作为俩娃妈都不忍割爱,是因为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做着自我对照和成长修复。——一方面是对照我自己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其实,每一位现代的父母其实都会因为当时的条件和心理学知识的匮乏,经历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情感创伤。
再次翻及这些成长,回顾自己的问题情绪,就能慢慢领悟自己的缺失,而内在的成长,总是在看到之后,会日渐圆满。——所以,我不仅仅把《养育圣典》当做是送给孩子的礼物,更是送给我自己成长最好的礼物。
晨光微晓,俩娃妈,青云计划获得者,专注育儿、阅读、英语。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英语专业,投身儿童早期阅读近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