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读后感之十三:
从班级岗位看班级建设实践
终于看完了这本自己原本觉得完全看不懂的书。阅读对我来说,是一种陪伴,安静的时光总应该有书吧!
今天阅读的这两章是“班级建设实践”与“学校整体性学生工作实践”,给我带来更多的思考的是班级建设实践中的“班级岗位”。
一、增设岗位带来的问题
记得六年级,我带上一批学生时,就会在班级里设定许多的岗位,孩子们几乎人人都会有事做,可一次家长会时,一位爷爷质问我:程老师,我觉得你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为什么现在当“官”的比当“兵”的还多?当我向他解释,这是给孩子不同岗位的锻炼时,他非常不屑,觉得就应该像以前一样,官少兵多才对。
这一批学生一开始,我就向家长说明过自己的想法,也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赞成,所以每次竞选班干部,家长们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积极参选。然而,这样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次竞选后,正好放学,一位家长来接时问孩子竞选上了吗?孩子说:反正上台竞选的都当上了班干部,就是职位不一样,根本没有淘汰。家长一脸愕然地看着说:这样的啊!
还有一位学生在成功竞选为卫生委员后,一开始是非常认真的履行职责,但是时间一长,就开始偷懒,甚至作假、乱记,导致同学们的集体不满,最终只能撤职。而之后,也没有孩子愿意去做这事儿。
确定岗位后,与学生商议岗位名,并自主选择岗位时,确实出现了一些没有人愿意做的岗位,可真的是没有愿意去做。
……
说实在的,我一直对于这样的现状感到有些无奈,不知从何改变……而今天文中的话,却醍醐灌顶:
设岗方面的主要做法有:
第一,根据班级生活的实际需要,增设目标与任务明确的、为集体生活所需的多种岗位,岗岗有责,人人有岗。
第二,岗位在承担责任的大小上有差别,性质上也有不同。大小不同的岗位组成全班学生自主管理的网,各岗做到各司其职,又整体协调,人人在班级中都是责任人,又都是合作者。
那么反思自己,究竟疏漏了什么?
1.岗位的确定、任务的明确,最初可由教师根据班级需要提出,经与学生协商、同意,全班讨论、设置具体岗位发展进行升级、合并、分设、取消或新增。这一点我尝试在做,但没有持续,学生的主动性也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以致最后的不了了之,岗位形同虚设。
2.对于每个岗位的职责分工并没有明确。每次将岗位职责分发下去,都会发现孩子们只能坚持做一周,接下来就是各种“偷工减料”。孩子们无法坚持去做一件事,这与我无法及时跟上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有关系的,但如何做会比较好呢?
3.每天轮岗的“值日班长”,只能是定时检查眼操,带好班级路队的作用,并没有真正起到像班主任那样统管一天的工作,把握全局,发现各种好的行为或问题苗子,处理突发事件等。
4.孩子们对于岗位的渴望淡化。每次参与竞选的总是那几个,这几个习惯了在某个职位上参与管理与服务,其他孩子也形成了一种定势,很难改变。
……
二、可以做的尝试
在这样的班级岗位制度中,我总觉得困难重重,干部不得力,自己分身乏术。那么我可以做哪些尝试呢?
1.遵循学生“需要”的原则。让学生提出“需要”,再设岗,而不是我认为需要。
2.对“认岗”的学生提出工作的要求:每天做、坚持做、认真做。
3.岗位的轮换不能太频繁。不能带给学生一种“我不喜欢就可以不做”的想法。
4.要经常性地与学生、家长沟通,淡化“当官”意识,强化“公共”意识、“平等”意识,真正地从育人价值的角度来看待岗位的轮换。
……
阅读,对我来说最大魅力来自于“答疑、解惑”,很多教育现象的出现,当我们无法解决时,不防先拿起书来,不要着急去“消灭”它,先尝试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