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远地离开 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 想挣扎无法自拔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 渴望着 也哭也笑平凡着
——《平凡之路》
看过我之前文章的一部分朋友可能知道,我曾经陷入过一段心理上非常绝望的黑暗时期,强烈怀疑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职业定位的方向,甚至打算过转行、永远放弃做一名设计师,那是一段我连至亲之人都不愿向之提起的经历。幸运的是,随着师傅的开导、回杭入职新的环境、以及这半年来持续不断地自我�认知与反省输出,昔日总是被动盲目接受他人观点�结果失去自身方向的�少年,终于得以走出地狱之门,尝试去突破职位界限对思维的禁锢,但不忘坚守本心、�磨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去踏上一条不平凡的平凡之路。
扬长避短,清楚优缺点所在
我有一个�人群中较为罕见的缺陷,『先天性听神经系统偏弱』这个至今医学上没有根治办法的疾病,多年来幽灵般如影随形,也造就了我内向腼腆、�倾听信息不全、�吐词不够清晰、害怕争吵场合之类的一系列缺点,沟通上被人打?标签,在过往的求职之路中造成了一些阻碍(尤其是一些需要做用研访谈的工作)。强行对此作出改变并不是很现实,而这些也并不是主观上的努力就可以彻底扭转的,在过去,这种无力的受挫感让我迷惘过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设计师这个很多时候需要沟(Si)通(Bi)职位。
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今年以来,我发现自己虽然『听说』上吃亏,但�在其他�途径的沟通表达能力上却并不差,甚至能称得上强:我会快速手绘界面与制作原型、会做条理清晰的Slide、会写完整规范的设计文档、文字功底也不错。于是尝试更多采取侧面进攻战略,如多通过IM工具、一对一交流(让对方复述信息更方便)、纸笔来沟通帮自己接收更完整的信息、做更深入的确认;多用信息量丰富的Slide、文档和原型辅助设计评审时的表达,而不是空口无凭;多暗中搜集信息模仿别人,读别人的设计文档,观察别人的表达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对主观上可以改变的事情不放弃,如主动做内部分享Presentation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而另外一些缺点,则随着阅历的丰富与见识的增长�自然�消失无痕。我人生前二十二年最大的挫折不过是高考『考败来浙』(开个玩笑,我还是很爱浙大六年的),家庭和谐圆满自己成绩还行有点小才年龄比�同期小两三岁,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骄傲感,当这种骄傲感被学校之类的条件不如自己的人击碎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愤怒、失落与不甘。但在有了一些Tough Experiences,结识了一批比自己强的朋友后,我找回了INTJ爱自省的天性,意识到自己过往的种种无知、挑剔、倔强、�清高的可笑可鄙之处,�再一一乖乖改过来,而若是一路如众星捧月般一帆风顺,我大概就永远意识不到(光被口头上指出其实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等遇挫集中爆发的时候可能为时已晚了吧。
知识无界,走出职位的界限
上周听了网易杭研的UXRen讲座,主题是《走出职位的界限》,收获很大,也很认可这个主题。我最后悔的事情之一,就是曾经把自己死死束缚在狭义的互联网交互设计这个领域,不敢也不愿突破、尝试交互设计以外的东西。
但现在,职位界限的模糊化将会是一种趋势,典型如Product + Designer,即使是在BAT,产品、交互、视觉、前端之间的分工也没那么严格,在一些项目里一个人顶两甚至顶三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技能过于单一者在未来将面临更大的被淘汰风险。所以我很庆幸,可以在更早的时候被灌输不要单腿走路的观念,在运营、视觉、产品上都有相关的实习经历,即使现在的项目里有分工,也不再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主动去思考一些业务上的、产品上的、表现上的问题并和负责相关环节的同学讨论请教,对别人提出的交互上的建议也是有理有据就接受而不是一味抗拒,思维层次没有过去那么狭隘。
另一方面,开始去接触或捡起更多UI设计之外的知识,比如版式设计、建筑设计、�文学艺术、数据分析、心理学、社会学等,尝试培养一些兴趣,比如写作、摄影等,而上次杭研的讲座,更是让我惊喜地发现自己曾经学过的数学物理知识也一样可以在动效设计、设计决策、�数据埋点验证等体验设计领域派上用场。
不随大流,坚守本心与初衷
虽然我现在把自己定位成Product Designer,也会尝试多主动去思考一些业务、产品层面的问题,但仍然是Designer,并不打算在将来转成�专门的产品经理(当然,前文提到的缺陷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也不为『设计�话语权低』、『交互鸡肋』、『交互都应该转成产品』一类主张转产品言辞所动。(过去曾经被影响过,怀疑交互的价值,结果丢掉了自己的优势与方向,看上去什么都会一点,却无一精通)
一方面,就如刘津前辈之前在微博上所说的那样,设计师的终极标签是『专业』,产品经理和企业家的终极标签才是『成功』,对我而言,前者更具备吸引力,而后者过于依赖具体的产品甚至是运气了;一方面,我不喜欢浮躁的夸夸其谈,更喜欢和内心对专业有纯粹热爱的人打交道,也希望若干年后能带一些有着纯粹内心的年轻人,而这样的人在设计师群体里应该会更多一些(虽然整体上好像也不乐观);一方面,如我之前的文章所提,我渴望未来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积极正面意义的产品设计,相比商业设计更喜欢一些非纯粹盈利性质的项目,而大公司会有更多的资源去支撑做这些『有情怀』的事情(动机纯不纯是另一回事),一直留在大公司,也相对不用担心小公司那样强行合并职位,不管设计愿不愿意都得转成产品经理。
所以,我目前比较懒得理会什么『寒冬论』、『交互淘汰论』、『设计没地位论』,而是想先专心留在阿里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专心打磨自己在交互设计上的专业程度(当然后期视觉、用研能力也要跟上),真正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级人物,再投入到自己喜欢的非盈利社会化产品设计中去。
目标�坚定,�决定了就不放弃
作为一个差点放弃走设计这条路的人,我既然走出来了,决定坚持下来了,就绝不只是走出来了这么简单。我对足球有一点了解,球员伤病、状态不好、转会很常见,同样有天赋有潜力的年轻人,有些球员受伤、陷入状态低谷、被俱乐部抛弃后就一蹶不振;另一些球员却能找回状态甚至变得更加强大,在赛场上遇到曾经抛弃自己的旧主时一剑封喉将其淘汰,或被其�付出高昂的代价回购。过去的经历就像一段�突如其来的伤病,但内心强大的人,只会让它变成鞭策自己变得更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