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在读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因为一天课程安排较满,便只摘录到第10则。虽仅仅10则,却令我感触极深。“词以境界最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本书开篇,便抛出一个新的词语:“境界”。在汉语词典的解释中,境界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出的情况,“词以境界最为上”指的便是评论一首词的好坏,以境界做为最高标准,有了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此后2-10则为王国维先生对“境界”的具体分析与解释(因为我只看了那么多,后面不是很了解,10则后举了很多境界例子)。他以“境界”为核心,首次提出“境界说”,并作为写词原则推崇。在词的创作中,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前者为以己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在强烈感情色彩下得之;后者为以物观物,读者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需保持超脱世俗,散淡悠然之心方得之。不论哪种境界,从原文中来说,便是“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无论怎样,写实与理想并来于自然,却超脱于自然。王国维先生在第六则提出“亦人心之一境界”的观点,他认为境并不是一个单一景物,更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故能写真景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则是神韵的关键。现代诗歌并不是没有华丽的词藻,优美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只是少了一种所谓的神韵,与其定为神韵,不如称之为境界,而这个境界,能达到的屈指可数。创作的第一步首先要明白境界的真正含义,它不是虚构场景,不是模仿事件,不是身临其境的去体验别人的感受,而是自己从外到内的一种格局或说为观念,只有一个人经历过,感伤过,从内心真正悸动过,才会有所触及。放在今天写文章来看,好的文章必有有我之境和有无我之境的结合,写真景真感情者,谓之好字。从表现手法看,还可以有“造境”、“写境”两种,无论是理想派还是写实派,都取之于自然。有了境界,好的文章也不一定会得之,像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第七则中提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像是我们经常做的阅读理解题一般,将“闹”字改为“放”字好不好?为什么?这里用一“闹”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早春时生机盎然的景象,那一副“红杏出墙”图瞬间便俨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不由联想起唐朝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2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当初贾岛在定后者诗句中动词时,反复琢磨,推敲,不停的做着推门的动作,最终定了一个“敲”字。全诗正是因为这个“敲”字所传神,渲染了一种幽静的月下访友图,耐人寻味。由此可见,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所得的华,只有将其神韵,境界得到完美呈现,才会得到一篇真正的美文。在《人间词话》第9则提到了境界大小的问题,通过读前10章反复琢磨,我认为境界的大小永远不能评判文章的好坏,无论境界大还是小,都是作者自身的真实情感。我平时喜欢读诗词,像是欧阳修,李清照等婉约派代表诗人的文风则清新典雅,像是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描写的是闺中少妇伤春之情,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悲伤幽恨之情,虽是小境界,你能说它比不上《后出塞》诗中“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境界?张志和诗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闲情雅致比不上李白诗中“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是的,境界永远不会是评判文章或是诗词好坏的标准,因为不论怎样,他们都很美,都从侧面反正出作者自身的真实感受。《人间词话》全书围绕“境界”一词展开详细叙述,在未读此书之前,早已耳闻本书中读书三大境界。作为一名正在上学的学生,反复推敲琢磨这本书有很大的必要,仅仅前10则便让我受益匪浅。类比到今日文章写作,还需多从生活中汲取材料与营养,养成境界与自己文风,写好每一篇文章,为后几日阅读读书三大境界打下基础,努力做到期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