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他所创作出的《种谷记》《创业史》以及《铜墙铁壁》等作品虽然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尤其是《创业史》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却也渐渐随着时代变迁快要被人们遗忘了。
二十多年前,我还是刚踏上讲台的新老师,《创业史》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很久都被梁生宝愈挫愈勇的创业精神所鼓舞。
今天,在学校党支部组织下,我在中影国际影城观看了电影《柳青》,更深地理解了柳青创作《创业史》的艰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青年作家柳青怀揣理想,放弃北京高级干部待遇,扎根陕西长安皇甫村14年,参与农业合作社创办,和公社社员一起劳动生活,甘苦同享,患难与共,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新局面,历经半生,扎根农村,书写史诗巨著《创业史》,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和对文学事业的攀登和超越。
从电影中可以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的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了解柳青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以及他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艺术成就的心路历程。
最令人感慨的是,柳青举家落户长安皇甫村的一所破庙里,扎根十四年,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知行合一,历经风雨,面对从互助组到合作社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时刻,带领公社社员克服重重苦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他把自己变成了土地和人民的儿子,忠实记录农村的时代变革和农民的生活,不管别人怎么议论,领导怎么评价,他始终坚持自己对创作品质的追求,几易其稿,才最终完成了《创业史》的创作。遗憾的是,原计划写四部的《创业史》,最终只完成了第一部和第二部上卷。
柳青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塑造了一个党的好干部的形象,值得现在的领导干部股永远学习。
电影《柳青》以柳青和女儿刘可风的对话开始:“人这一辈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堆废铜烂铁。”令人深思。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柳青面向秦岭北麓广阔的关中大地说:“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电千年事,心地一平原。” 他的精神和风骨给我带来深深的震撼。
现在我们常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柳青放弃城市的舒适环境和官职,住进乡下土屋,融入农民的生活。他的初心就是在引导农民走理想主义的合作化道路的同时,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他始终都没忘记自己的初心。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他都实事求是地对待社会思潮和创作时风,坚守一个作家为人为文的初心。
柳青在塑造自我,同时选择和眼前的苦难并肩。他的选择是多数人无法做到的。我想起弗罗斯特的诗句——
“林子里有两条路,我——
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
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电影的最后章节里,柳青的录音告诫作家“要先写作,就先生活,要塑造英雄人物,就要先塑造自己。”一句“路遥,接着来”完成了陕西作家的精神谱系传承。我想到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今天,我们要把自身的工作、学习融入到党和国家的大事业当中,从创业者肩头,接过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