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钱钟书
(1)
近日,看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这是她在92岁高龄时写下的一本书。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她以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
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全书看下来,给人一种特别安定的感觉,没有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情节,有的是娓娓道来,温馨简单的家常。
(2)
杨绛与钱钟书,在彼此最美的年华托付终身。一人24岁,一人25岁。结婚后,赴英国留学,开始相依为命。后来有了一个女儿钱媛,组成了三口之家。
杨在书中这样描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之前看到一篇关于杨绛的文章,说是杨从一个大家闺秀到老妈子,几十年的隐忍与大度,照顾钱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
在这本书里也有提到钱先生的"拙手笨脚",特别是在杨生产住院那段时间,钱一人过日子,钱与杨的对话特别有趣,印象深刻。
钟书这段时间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
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觉得钱先生上辈子估计拯救了银河系娶了一个德才兼备的妻子,不仅才华横溢,连生活琐碎都事无巨细,一一包揽。
(3)
可是,你们也许并不了解的是钱先生在生活中的细腻与用心。
在国外留学,开始两人生活后,钱就每天为杨做早餐。文中有一段描述,读来温暖人心。
我们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钟书大显身手。我入睡晚,早上还不肯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像一只稍大的饭盘,带短脚)把早餐直端到我的床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这是他从同学处学来的本领,居然做得很好(老金家哪有这等好茶!而且为我们两人只供一小杯牛奶);还有黄油、果酱、蜂蜜。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
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
做一顿早饭容易,不易的是做了一辈子,这份浓的化不开的宠溺想必是彼此相知相伴最主要的原因吧!
不仅如此,在杨生产的时候,钱早早得为其预订了单人病房,并预约了全院最好的医生。圆圆(他们的女儿)出世那天,钱从住所处步行去医院看了杨四次,来来回回走了七趟。在女儿懂事后,每逢生日,钱总要说,这是母难之日。
他是一个学者,教课写书,名声大噪后,依然不喜交际,更多的是宅在家里陪妻子孩子。
钱先生的这些用心,才是杨愿意付出一生,倾其所有而无怨无悔的原因,不是吗?
(4)
钱的著作《围城》,"婚姻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这句关于婚姻的描述被世人奉为经典。
但,于他们而言,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他们更像是两棵木棉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偎。
因着这是两颗独立而有趣的灵魂,势均力敌,棋逢对手。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一致的价值观,与世无求,与人无争。相互扶持,懂得彼此的付出,体谅彼此的辛苦。
生活中荣辱与共,相伴相助,精神上也是高度的契合,看书写书皆是是两人最大的爱好,彼此分享交流,这样的两个人,把爱情最美好的模样诠释的淋漓尽致。
爱情,从来就不是一场独角戏,如果那个一起演戏的人都不默契,没有你来我往的戏码,这场戏又如何演的下去呢?多少爱情,开始的时候满心欢喜,渐渐的满目疮痍,不幸的最后分崩离析,草草收场!
而那些白首不相离的爱情必定是像他们这样,“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这才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才是即使有来生,我希望身边的那个人依然是你!
愿有人问你粥可温,愿有人陪你立黄昏。
我在这里书写生活点滴及感悟,坚持写走心温暖的文字,如果你喜欢,欢迎关注,点赞,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