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伏天以热逼寒的大好时机,现在灸起来!
01
温度决定健康
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温度,决定了一个人的生老病死,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 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
有人说:10老9寒;或者10女9寒。这种说法可能丝毫不夸张,人老气血开始走下坡路,而女子则是天生属阴易犯寒凉。体寒则血气滞涩运转不利,再严重些就会产生淤堵,如果我们坐视不管,淤堵的时间长了,就会转为凝滞,然后会就会在穴位关节处完全堵住。这样就会造成身体的酸痛涨麻等后果。严重些的甚至容易积成炎症,再严重些就会导致肌瘤、囊肿、癌症!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但是由于我们平时自己的不注意,就会导致不知不觉中,各种严重后果已经形成并恶化。
应对寒湿,应该以热逼寒,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灸,将天火(太阳之火)与地火(艾火)有机结合,双重真阳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这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02
三伏天是以热逼寒的大好时机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可以这样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三伏天是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叫做初伏(10天);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10天,也有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10天),随后季节变化开始进入秋季。
文言讲,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在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而不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而进入冬季以后,这些病会反复发作,“……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因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要知道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一杯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的清凉。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远些。以热逼寒,艾灸养生应该从当下做起。
03
三伏天艾灸以热逼寒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艾灸,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亦即“三伏灸”)。
具体选穴可以选择关元、中脘、命门、肾俞、丰隆、承山、解溪、足三里穴等,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专属穴位配伍。
04
三伏天情绪养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在这个时节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重要的是,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05
三伏天饮食养生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犒劳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具体到吃什么,主要掌握四个要点: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