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时候,经常卡住。
查了多个资料,结果还是不知道如何下笔。于是,索性就放下来,有时候一拖就是大半个月。
像是利奥十世那章,因为没去过梵蒂冈,教宗所住的使徒宫距离拉斐尔工作室的房间有多远?拉斐尔是哪一年创作的《雅典学院》?什么时候被任命为圣彼得大教堂的总监?又和米开朗基罗有什么交集?
翻看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利奥十世以及使徒宫,拉斐尔房间,梵蒂冈博物馆等维基百科介绍,不仅仅是英文的,还有意大利语版,哪个全面参考哪个,并且将一些附注里的引用资料,图书和文献找过来研究,当然还有影像资料介绍,别人的游记……
马克西米利安死的这章,还找寻了德语文献中对于帝国议会、帝国圈、土耳其税的介绍,以及像是富格尔家族,德国和奥地利相关的城市及其历史,照片、气候、地理也都应该有所了解。
从奥格斯堡到韦尔斯有多远的距离,途径几个城市,路过哪些河流,沿途有何风景,也需要借助谷歌的卫星地图进行查看。
在翻阅资料中,还对维基百科略微作出了贡献,补充一些介绍中提到却未加入链接的专业词汇,更改一些有错误的年代和名称。
有的资料查不出来,所以也只能带着猜测。教宗是什么性格,与其弟弟与堂兄之间的人物关系如何梳理,又如何将土耳其人的威胁,查理五世的未来,以及马丁·路德到底对于教宗来说,有多不重视等等,加上了很多合理又不过分的揣测。
查的越多,反而会迷失在资料中。索性放一段时间,或许就有了思路。
利奥十世在后世很多新教徒作者的抹黑下,有时候变成了同性恋,有时候变成了沉溺声色的典范。这无疑是为了凸显路德反抗的合法性,这些资料我就弃而用了。因此,不使用这种未经证实的说法,也算是一种史学的态度和观念。
的确,对于一个小小修士的激烈言辞,教宗没有理由费心太多,历史上极端的异端多了去。可正好就是这个时候,路德改变了整个欧洲。
进入16世纪的欧洲,奥斯曼的力量越来越成为改变欧洲均衡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势力。也成了哈布斯堡家族,教宗的一个心病。
写作查理五世以来,感觉就像是在拼一块没有原图参照的16世纪欧洲历史地图。渐渐从一个角落里找到拼出来一部分,又从另一堆碎片里拼出另外一部分。
现在,这个历史地图已经渐渐清晰,能够看出大致的几个板块,只剩下如何连接这些板块的中间段落,有待寻找和拼接。
神圣罗马帝国的马克西米利安已死,给欧洲留下了巨大的政治真空。查理和弗朗索瓦即将展开较量,路德派的火焰越来越旺,亨利八世、苏莱曼大帝也即将登场,十六世纪的四大政治人物在欧洲的土地上即将展开厮杀。
是为记录,以兹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