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东买的两本书到了。
一本是《喜剧的真相》,一本是星爷电影里大名鼎鼎的《演员的自我修养》。
为什么会突然买这两本书?
简单来说,由于常年一个人,早起时间会开电视听新闻,然后完成洗漱更衣等奇奇怪怪的事情。
刚好中央2套“第一时间”节目里主持人推荐了《喜剧的真相》这本书,节目有赠送,用微信扫码抽奖,可惜我之前试过几次,多数和我前三十年的人生一样,谢谢参与!
在京东买了一本,又看到推荐《演员的自我修养》,能不买么?不能,就冲这名气,这情怀,买买买。
书买来了,一本放在办公室的桌子上,我在考虑什么时候拆塑料保护膜,一本带回家晾在书架上,多半和我之前买的书籍一样,等着某年月,我去翻牌子宠幸。
我会做很多阅读计划,有些坚持下去,有些不了了之。最近书架里多的一部分书籍,多数是历史类,中世纪历史。
有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描述穿越到拜占庭帝国时代的架空历史文,突然之间对那个时代就充满了难以形容的兴趣,那一层层隐藏在内里的秘密,强烈的吸引着我。
古罗马帝国兴衰史,拜占庭帝国的没落和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十字军东征,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基督、穆斯林,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背景下的中东和欧洲是怎么样的一种状况。
就是一种莫名来由的求知欲,在旧日里泛泛的阅读下,突然涌起想要探知根底的冲动。
就如我突然会买两本和我生活、工作都不搭边的表演类书籍,是为了纯粹的装饰用?非也,我这点收入远未达到能够附庸风雅的程度。
只是平日里看的资讯影视,听的新闻,读的小说,不经意就已经种植下了对于这部分戏剧表演的求知兴趣。
刘德华为什么拍了《暗战》才拿到金像奖影帝,小李死撑的《荒野猎人》和以前的电影比好在什么地方,中戏和北电里教的什么东西,方法派和体验派的表演有什么不一样。
说不定你曾经就有过明星梦,演员梦,导演梦,为了这个梦想还苦下过一番功夫。而我在某个时间,某个节点,被触动,魔怔,也就有了兴趣。
有同事常见我拆快递,也不免会问,为什么不看电子书,买个kindle就可以了,纸质书又重又占空间。
我说,我有个kindle的,平常也常用手机看电子书,只是还是想买。那种堆满一书架都是你喜欢的书,是种拥有的幸福感。
尤其,这种感觉对于曾经在精神文化缺失或者无法得到完全满足的人来说。
八九十年代生于乡村的话,物质条件还不算太理想,于我而言,围绕父母膝前听故事,猫在老人躲邻里老人曾是最幸福的童年乐事。
乡野志怪,山村典故,有些已然记不清晰,有些却历历在目。
父亲文化水平不高,但当过兵,算见过世面,识字不少。在八九十年代农村常帮邻里写信读信,也颇爱看水浒、武侠的书。我记忆里小学的时候家中珍藏的几套父亲年轻时买的武侠书籍。到今天多半佚失,记得的两部是梁羽生的《弹指惊雷》和《冰魄寒光剑》,小学四年级的某个下午,我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翻开了比课本厚了好几倍,密密麻麻都是字的大部头,从此有了机会去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长久以来一直想做的两份工作,一个是图书管理员,一个是开个书店的小老板。
图书管理员自不用说,爱阅读的朋友没几个不想干这个的,更何况太祖曾是北大图书管理员这一职业,简直让这份工作蒙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神秘色彩。
而开个书店的小老板则来自于高中的经历,那时学习还未有图书馆(或者有,但我高中生涯里从未开放),找书看书都得去新华书店或是学校附近的一些小书店。
那时我苦于囊中羞涩,时常在一家小书店看书不买,最后不免被老板轰出门去。也在新华书店花了三周的时间,站在书架前看完了《说唐全传》。
后来就想,如果哪天我有钱有闲了,我就要去开一家书店,进我喜欢看的书,然后不收钱随便大家看。
“没有时间弹琴看书,没有时间,享受庸俗……“郝云有首歌这样唱。工作之后,精力有限这样的词即便再不想承认,但也不得不被挤压得难有喘息之间。逛书店和图书馆的次数减少,从以天计,到后来按周、月份算次数,到了近来三十郎当岁,已然是半年一年的事情了。
生活嘛,谁能不忙呢?
人生辛苦,劳碌奔波。尤其是年岁渐长,心境起伏,想再捺下性子再不容易。
空闲无聊的时候需要读书,这是成长。忙碌的时候更要读书,这是抚慰。
有书才能安然。
在陌生的城市里打拼,灯火初上,辗转各种交通工具,拖着疲惫残躯,打开门锁,孤零空荡,不开电脑,关了手机,手捧本书,翻或不翻,也能平静调息。
有书才能安然。
读或不读,又变得其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