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我大一时读到大约1/3,可能当时感觉晦涩难懂,就没有再继续了。这次因缘际会加了一个社团重新拾起,最终还是读完了。感觉5年前后的对比有几点:
5年的理解能力与阅历可能让我对书中某些要点有了更新、更为深刻的认识
比如在知彼解己,就使我更加理解了什么是情绪性反应。这5年中,我经常不太了解为什么平时看着很端庄典雅的女生,经常会在朋友圈发一些看似很孩子式的状态,知道她是在发情绪,可发出来除了得到一片狂赞和抱抱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省下时间去解决问题。另外就是在和一些女生交流的过程中,会感觉:对同一件事情,一些看似没什么用处的交谈反而会比绞尽脑汁的解决方案效果更好些,从而造成双方都很痛苦。
看了这部分章节,我多少有些明白:上述很多的现象都是女生在释放情绪,当情绪性反应来临时,最快的方法不是赶紧解决问题完事,而是首先仔细聆听,稳定情绪。等其恢复理性后,再进行。这可能跟男女思考方式有别有关,男生重解决问题、女生更重视情绪。再加上我性格比较倔强,从而一直陷入怪圈。
另一个感触比较深的习惯就是要事第一,大一刚看到作者把事情以重要和紧急程度分为四类,应重点关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时,也是颠覆了我的思维。确实对我四年在选择做事优先级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因为没有读完,主要关注一天而忽略了以一周为单位;更注重个人领域,而忽略了公众领域,制定的规划角色比较单一。从而在公众领域双赢方面起起伏伏。
如果5年前早一点看到这些地方,不知道我的亲密关系、公众领域是否会更好,然而历史不可假设。
某些书分期阅读好于快速阅读
这次重读不是一下子读完,而是分周阅读,总计大约7周时间,如果每周按照1天时间算,实际阅读实际为1周。虽然没有做到很好的复习但是还是坚持下来,可见一些稍微烧脑的书分开阅读可能更适合我。如果我还记得这本书没读完的话。
线上、线下交流增加,输出、反馈既输入
每周一位线上陪伴者的交流,虽然在忙的时候被打扰会感觉比较烦,不过确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作用,另外就是引申出书内外一些新的对话:比如医患关系、美国大选、理想国、心理咨询等等。
线下交流也是看到了小伙伴关于某一主题具有同样的困惑,或者不同的见解,感觉此部分可以继续加强。
然而,这次主要完成的还是基础目标,实践部分基本没有操作,正如作者所言,七个习惯是伴随一生的修行,接下来准备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争取对思维模式产生质的变化。
另外一点就是最近关于“交流”的一点感想:与一师兄在实验室讨论一个难题,起初我们都看出问题的难点,后来当他重复难点时,我忽然就转换了角度,想出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前自己思考时为什么没有想出来呢?是因为没有写出来吗?还是过分关注于问题本身,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答案的别处。
附本书的七个习惯与金句摘录:
个人领域(依赖期):
1、积极主动 2、以终为始 3、要事第一
独立期:公众领域(互赖期):
4、双赢思维 5、知彼解己 6、综合统效 7、不断更新
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
消极被动的人们在对外界进行反应时忘记了这一点:外界环境的刺激与我们的行为反应之间有一个可大可小的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中填充的内容使一切变得不同。
Q:《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所讲的“原则”,是什么原则?
A:这个“原则 ”是指品德,史蒂芬。柯维在完成这本书之前,曾经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研究美国建立200多年的所有讨论成功的文献,发现前150年的作品,关注点在于品德,也就是品德成功论:这种观点认为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快乐。近50、60年的作品开始关心,个人魅力,包括二分部:一种是人际关系和公关技巧,另一种是积极进取的心态。史蒂芬。柯维博士认为效能最根本的东西是品德,良知,而不是才能。同时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这本书的核心关点就是建立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