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去幼儿园送下孩子,走去单位的路上看到了打孩子的一幕:
一位妈妈和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子从院子里走出来,走向路边的小型电动车。
妈妈抬电动车的后面,孩子抬电动车的前面,打算把电动车抬到路上。孩子没有掌握好方向,电动车一下子歪倒了。妈妈满脸怒气迅速走到孩子身边,抬脚踹了孩子一脚。孩子什么也没说,默默的低着头。
这一系列动作的发生不超过两分钟,孩子的反应非常的平静。作为一个路人心里却不太平静,从他们的反应来看,这位妈妈把打孩子当作了主要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稍有不顺她意的地方,抬手就可以打,抬脚就可以踹。我不知道她是不是信奉棍棒下出孝子,但我觉得她打孩子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是把打孩子当成了一种习惯,还带着自我情绪的宣泄。只要孩子做的不符合自己的标准,自己看着不顺眼就可以打,反正他也不会反抗,即使反抗也不会给自己造成什么威胁。
最近,也不知道是特意留意还是无意撞见,硬是看到了好几起打孩子的,在大庭广众之下毫无顾忌的打。
周末带着孩子去游乐场,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在玩。其中一个小点儿的孩子看到了卖泡泡枪的,非要拉着妈妈买。妈妈劝了两句,孩子没有收敛,反而坐在地下哭了起来。妈妈一看这架势,拉起孩子,照着他的屁股就是两巴掌,边打边说“我让你不听话,让你丢人。”
作为一个妈妈,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曾经无数次,我也有抬手给孩子两巴掌完事的冲动。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都那么乖巧懂事,轮到你这就任性倔强,毫不讲理。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让我难堪,我就不信治不了你。讲理你不听,揍你你怕不怕?好在,这些念头只是在心里想想,没有付诸过行动。
父母打孩子,初衷是想用打的方式让孩子变得乖巧懂事,而表现在行动上往往违背了初衷。打孩子大多是因为生气,当时自己在气头上,孩子不听话,不打不足以发泄这种愤怒和失望的情绪,打完了孩子听话了,自己的火气也消了。
很少有家长是在理智的情况下打孩子,也不是没有。毕淑敏曾经写过一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写的至情至真,把一个母亲打孩子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强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有多少打孩子的父母仅仅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为了让孩子长记性而打呢,能够打的标准又是什么?有人几年打不了一次,有人一天打好几次,那些经常打孩子的,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的吗?
如果是为了教育孩子,那父母想过孩子被打后的感受吗?
小时候,我几乎没有挨过打。仅有的那么一两次,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大约六七岁的时候,我还是个皮孩子,一刻也闲不住,到处乱逛。那年暑假,天格外热,大人们都坐在村子的树荫下乘凉,其他的小朋友也大多在家里玩,我一个人到村口的小树上去抓知了,一天来来回回好多趟。
突然有一天,一个邻居找到爸爸,说我偷了他们家的地瓜。当爸爸把我找回来时,乘凉的大人都围在那里,等着看热闹。我只说了一句“我没偷”,就再也不说话,任凭爸爸怎么问。后来爸爸气急了,给了我几巴掌,大家过来劝,这才罢休。
这件事很快就不了了之,但从此我的心里却恨上了这个邻居,我认为是她冤枉我才让我挨打,再也不愿跟她说话。后来上学了,她们家也搬了家,就很少遇到。直到十多年后,我上高中,表姐要去他们家一趟,让我跟她一块儿去,我还是死活不肯去。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释然了,但那次被打却影响过我很长时间,被打的感觉早就没有了,第一次被冤枉的感觉却长久的留在了幼小的心灵里。
后来长大了,说起来,爸爸说,当时之所以打我是因为我脾气太倔,他知道我不可能偷东西,但那么多人看着,他当时气我为什么不为自己辩解一句。等我也当了妈,当孩子大哭又不说哭的理由时,心烦气躁的我也想过要打她,只有做了父母才真正体会父母当时的心情。
我不是说父母迫不得已就可以打孩子,再迫不得已的理由也不如孩子的心理教育重要,也许一次打骂就能影响孩子很长时间,长期的打骂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影响他的性格、人生观、为人处世,甚至影响他教育下一代。
那些把打孩子当成家常便饭的,有多少时候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的,只不过是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多,“打了就听话了”是最粗暴最无效的教育方式,听话又怎样呢,你希望有一个唯唯诺诺的孩子吗?在打骂中成长的孩子,有多少留下了童年阴影。
心情不好了不能打孩子;
孩子不听话了不能打孩子;
孩子做错事了不能打孩子;
孩子学习不好更不能打孩子……
抬手前,不妨再想想,非得打吗?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