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陕西省安康市要完成从脱贫到奔小康的全面转变,更要做好“山水人”三篇大文章,坚定不移走一条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青山
这里是秦岭之南、汉水之滨,气候温润、生态优越,资源丰厚、土壤富硒,茶叶生态条件在全国独树一帜。但这里也是全省集中连片贫困区。
曾几何时,连片的秦巴山脉限制了这里工业的发展,道路不通,更阻断了人民的生计,外出务工几乎成为年轻人们唯一的出路。如何改变贫困的面貌?这是安康市一直坚持探索实践的问题。
在今年第二届“端午安康”全国硒水鉴茶大赛暨国际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据安康市副市长鲁琦介绍,安康茶叶面积已达107.3万亩,产茶4.35万吨,综合产值265.3亿元,12.3万贫困群众因茶致富,茶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农业首位特色产业。
除茶叶以外,这片土地上的粮食、山货、饮用水等同样天然富硒。富硒产业对于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推动就地城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它不是高耗能,对环境没有污染,现已成为安康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和支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安康围绕富硒茶、水、魔芋、渔业、核桃等富硒产业,全力打响“富硒牌”,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全市70%以上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2020年底突破千亿元大关。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让工厂的就业岗位多起来,富硒产业已成为安康一张靓丽的名片。
绿水
滔滔汉江水,蜿蜒三千里。
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之一,也是陕西省河流最多、河网密度最大、汉江流经最长的地区。奔涌不息的汉江水从安康出陕,最终汇入丹江口水库奔流向北。
汉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安康儿女,也承载着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会。作为安康最具特色的重要活动,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传递出安康人民祈福风调雨顺、万家平安的美好心愿,更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看到安康、来到安康,助力安康“以文化之名,行发展之实”。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汉江水不仅在每年的端午佳节之际,见证着文化活动的传承与创新,更与生态环境、饮用水安全息息相关。
安康市做好“水”篇文章,就要扛牢压紧“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同时发展以包装饮用水饮品为代表的涉水产业,走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高质量发展新路。
饮用水水源保护事关一个城市的饮水安全和大局稳定,是每个城市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随着河湖长制全面深入推进,“河长+警长+联系单位+护河员”四级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在安康全市得到推行和巩固,护卫一江清水成为每一个安康儿女的共同行动。
黄洋河是汉江一级支流,河水清澈见底,甘甜清爽,润喉清心。县河镇党委书记廖道琴表示,“黄洋河水质达到了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可以直接饮用。”
良好的水生态使包装饮用水成为安康生态经济的代表产品和产业,青山绿水之中,涌出了带动当地发展的“硒”望之水。截止目前,安康全市有29家包装饮用水企业,设计产能达到288万吨,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家,产品热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省市。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汉江水”如今已经成为安康全市上下的共识。
富民
安康市要做好“人”这篇文章,巩固脱贫成果,精准衔接乡村振兴,必须发展以新社区工厂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所谓“社区工厂”模式,就是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最大限度满足实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需求。
一方面,社区办工厂就业门槛不高、工资相对稳定,每个月在“家门口”上班,能够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另一方面,社区工厂使广大贫困户从农民蜕变为产业工人,为新型城镇化打下了良好基础。最后,社区工厂还是解决农村“三留守”问题的一个好办法,能够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通过招引兴办更多面向国内市场、从事本地特色产品深加工的不同类型新社区工厂,重点发展毛绒玩具、电子产品、纺织加工、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加工五大产业,实现新社区工厂转型升级,安康的社区工厂取得了农民就业、工厂发展、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多赢效果。
“社区工厂”模式,不仅帮助更多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有效提高贫困家庭收入,也拓宽了就业扶贫新路,更走活了可持续脱贫这盘棋。安康的实践真正让“农村社区小工厂”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大载体”。
做好“山水人”三篇大文章,就是把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作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山山水水的生态资源值钱了,守山护林和保护一江清水就会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自为。
从文化产业到生态经济,安康走的每一步都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扎实步伐。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安康将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脚踏实地再接再厉,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张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