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打开微博时,偶然看到这个消息,点开视频了解详细情况后,对于案犯少年的第一反应不是责备,而是理解。
其母智残,其父年衰,这是一个13岁少年该拥有的正常家境吗?
三十多岁的父母,爸爸帅气,妈妈漂亮,家里有车有房,每星期有零花钱可以拿,每个假期可以出国旅游,可以选择自己的兴趣去培养,跳舞、钢琴、马术,甚至可以正经历一段羞涩的初恋........这才是13岁少年的理想生活。
但列举的这一切都与他无关。或许把条件降低一些,只要父母健康,关爱自己,家庭条件一般,心中也很满意了。
抱歉,这个正常的要求也是“奢侈”的,与他无关。与他不可分割的是四十多岁先天性弱智的母亲,五十多岁外出打工的父亲,以及背后的贫寒家境。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低于一般家庭的特殊家庭。
两相对比,理想生活的美好衬托出现实世界的残酷。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到底面临了多少嘲讽、多少疏离?当他与“正常家庭”的朋辈相处时,他心里有多自卑?这是不曾经历过的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们甚至恐惧这种想象,一想到自己会过这样的生活,战栗蜷缩,颤抖......
而他过了13年这样的生活,期间经历的荣辱,我们不敢想象。
13岁,正是少年步入青春期开始叛逆的年纪。当他面临现实的窘境、外界的打击,年少的自信张扬渐渐消弭。当看到周围其他家庭的同学时,他或许在寂静的深夜无数次的追问过,为什么我的家庭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承受一切的是我,苍天不公啊。在追问得不到回答后,他不断地陷入自卑,自卑到了极点转成了埋怨与恨,最后全部化为了对“不公平”的愤怒。当一腔愤怒到达顶点时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化为了报复行动。报复是他认为的“不公平”的根源——父母。
如此,从主体视角出发看待杀害父母这一行为,似乎便有了些情理依据,即使不认同也可以理解。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作为受害者的父母未必全然无辜。在这样的家境中,父母不一定是因爱孩子而生育孩子,他们或许根本没有想过孩子生下来会遭遇些什么,他会不会幸福。此案的少年还有一个与母亲一样先天弱智的姐姐,这表明智力障碍是能够遗传的。而父母在生下姐姐后还是冒着遗传患病的风险又生下了他,其中父母所想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子女的幸福被忽视。在他们眼中,子女更有可能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当父母把子女当成了工具,子女又为何要把对方当成父母,难道只是因为所给的一具肉体吗?痛苦地活着不如未曾来到世上,“人间不值得”。给不了子女一定的生活条件,让其幸福成长,又何必生下,让这世界多一个不幸的人,连累其一起受苦,难不成还是为了子女好,让其“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以成大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