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走进出版行业以来,就常常听说,台湾出版业非常发达,尤其是相对于大陆更加发达。有幸有机会同一些前辈前往台湾参加书展,实地地去走访、观察。相对于以前参加的各种书展中的台湾图书专柜,这次的观察和了解可谓更全面更立体些了,总的来说,可用四个字来概括“眼见为实”。即,以前的很多传说果然是传说,更多的真相还是靠亲身去发现。
首先就行业大的处遇来讲,出版业是不太景气的,台湾亦是如此。这次书展的规格其实很高,但是与收到的关注是不成比例的。书展设在台北市世贸中心,位于比较繁华的街区,世贸中心内部同期也有很多的展览、活动,比如书展对面的影视器材展,就是一片人声沸腾的景象,而这边书展则寂静清幽得很。
某日,我们一行人打算去走访重庆南路的书店一条街,问路时就被热心地告知说,其实没什么可看了,很多书店已经纷纷倒闭。当然,我们还是要去的,身临其境时,发现确实仅存的一些书店要么主要靠考试辅导撑门面,要么靠文具文创产品拉人气。单纯售书的书店门可罗雀。准备走访著名的诚品书店,在查地图的时候,发现地图上显示的是“诚品商场”,我们怀疑有没有弄错,事实是没有弄错啦,诚品信义店共八层,书只是占一小部分。早也了解到,诚品的创始人定位诚品不是卖书,而是推广阅读。仔细看诚品的布局能感觉到这种用心来。话说如果真是定位于卖书,也未必能成功(诚品宣称亏损15年)。从诚品回来的路上,我们交流其实我们的“第三极”与诚品是有几分类似的,但是没多久也黯然关张了。
在乘大巴的路途上,跟一位前辈聊天,他说到,早些年,能够进新华书店当店员的人,那得是相当漂亮的,光漂亮还不够,还得有关系,现在的入口的门槛就低多了,每个行业各领风骚数十年。深有同感,读《巨流河》时,有段关于“时与潮书店”的描述,印象极为深刻,“在电视出现前的岁月,出版界没有生存的威胁,彼此竞争亦不大,出书是唯一能出头露面的方式,可以建立真正的社会地位。出版社的编辑者都有相当高的眼界与权威,不屑仅以销路为考虑。”读这段时,我深深地羡慕过那时的编辑,遥想那时编辑工作主要就是挑选稿件吧。
安静的时候,与自己对话,这个行业真是夕阳西下了么?认真梳理自己过往的经验和一些想法,励志般地振作起来回答自己,出版业真的是夕阳产业了,但是夕阳西下,次日会有新的一轮朝阳,以便让自己在这个行业中更有信心。
关于大的环境的观察,也许悲观了点,但是这并不是情绪的宣泄,我相信是一种客观的观察和表达。现时代,不光是电视出现,互联网快速发展与普及,数字化阅读的突飞猛进,出版业的确面临着重重的挑战,人们的阅读的时间不但被大大的挤占掉了,获得知识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日益多元,传统的图书市场在缩小。认识到这些,不盲目乐观是理性的,时代在不停地发展,面对趋势,不能抱怨,不能恐惧,不能止步,唯有积极面对,跟上潮流,跟上趋势,才能不被淘汰。
宏观的观察是发现问题,也是寻找解决和应对之策的前提。
图书要在这个时代的所有文化消费方式的竞争中胜出,需要更高的品质,我个人理解的是,要更有创意,更有价值,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更有创意是读者的感受,信息和知识通过其他途径都可以获得,而图书要做得更加有格调一些,用通俗流行的话来,便是更有“逼格”一些。比如在装帧上、排版上、在阅读互动上等方面提供有创意的实现方式。比如,今年书展中企鹅的行李箱的创意在收获了纷纷注目礼之余,也卖出了好价钱。
有价值既是有阅读价值也是有收藏价值。我始终相信图书是一切美好事物最终的体现方式。比如,网上热门的连载,精彩的剧本,美妙的插画等等,图书都能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浪里淘金,精细加工,从而把这种美好永恒地加以固定。
不可替代性,体现在图书的权威和精确,比如规范的论文,注释是各种图书,那基本没有问题,而如果其注释没有一本书,都是一些网址,那谨慎的读者就会警觉了,甚至会产生怀疑。再比如,我们法律出版最接近的事情,在政府官网是可以下载法条文本的,但是仍然觉得我们社的单行本小白本是最权威的。因此,要以编辑高度的责任心和审稿能力来保持图书这种权威的地位,也是在守护图书的生命。
经常有人问,书店会消失吗?传统出版会消失吗?如果消失不是指死光光的一种结果的话,我想,这个问题是肯定的。书店逐渐在消失,第三极关了,光合作用关了,重庆南路的书店关了,但是,我相信一定不会彻底消失。也许会逐渐地变成一个小众的行业。对了,插播一句,有朋友曾问我,为什么图书定价越来越高?因为图书的印数越来越少呀,以后随着印数变小,图书的定价会更加地高。我相信,未来的图书出版业逐渐会变成一个小众的行业,一个小而精,小而美的行业,而我们每一个编辑要尽量把自己打造成具有创意的手艺人。一如图书甫一诞生之初,那种抄写员时代般的精细、书写在绢质上般的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