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服于举直
哀公虽贵为鲁国天子,但三家专横,颇不得志。于是就问孔子——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孙、仲孙、叔孙三家执政已久,鲁君哀公问孔子:“如何做才能民服?” 孔子回答,举用正直之人,废置曲枉之人,人民就服。反之,举用曲枉之人,废置正直之人,人民就不服。三家专横,君不君,臣不臣,便是“举枉错诸直”,所以民不服。
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理应各在其位,各尽其份,不能因图一己之利的小人而颠倒伦常。作为君王,应慧眼识人,应明晰举错之道,此实乃安民心之道。
二 妙计助化民
除了天子问孔子为政之道,大夫季康子也问,他就是三家之一的季孙氏。虽然季孙氏名为臣子,但当时他专执国政,已经把自己当做国君了,询问了如何教化人民的问题。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如何让人民恭敬尽忠、劝导为善呢?”孔子说:“国君面对人民时要容貌庄严,人民就会恭敬;教以孝亲,慈悲待民,人民就会尽忠;能明晰举错之道,任用正直之人,还能教化不能之人,人民就会互相劝善。”
孔子的这三句话如诸葛亮的“锦囊妙计”——第一条:临以莊民自敬。第二条:教以孝悌、慈若待子。第三条:举善造福地方则民享福,教化全民则尽通礼。这三条一一对应“敬、忠、劝”。国君如此以身示范,以情动人,以文化人,民心尽得。
细心研读会发现以上两句中,回答哀公的问题时,是“孔子对曰”。回答季孙氏的问题时,写作“子曰”。为表对国君的敬重之意,故写作“孔子曰”。
三 友孝即为政
孔子如此深谙为政之道,就有人问起,您怎么不为政呢?孔子的回答令人心生敬佩。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孔子引用书经做答,认为对父母尽孝、友爱兄弟,就是为政。孝友是为政之本。
这句话让我想起王阳明在工作、生活中修身的道理。若每个人在家庭中都能敦伦尽分,必得国泰民安。所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与国之根本都是孝和友。所以,孔子虽无官职,仍深知为政之道。真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