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给我制造了一些困局,或心结,暂时无法完全解开,只能留在心里默默消化。这困局带给我两方面启发:
我再慢慢学习接受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事实,本身无所谓黑白。可但凡我一评论,就必然会变得两分,带有主观感情色彩。
比如我若很花精力的学习和追求某个目标,既可定义为“勤奋”、“精进”,也可定义为“企图心强”、“功利”;
我若东西舍不得给人,即可定义为“勤俭”、“惜物”,有可定义为“悭吝”、“贪爱”。这就是一个硬笔的两面。只要还在这二元的纬度,做的事必然可得这正反两面的评价,且都有其真实之处。可惜我经常,只愿承认感情色彩好的的,不愿承认自己不好的———其实无所谓“不好”,都是自己的心魔。
可是不评论是不容易的,也是不现实的—当我有次观察自己,想要不评论时,我发现能说的极少。可能表达欲这东西,就是想表达关于“我”的主观世界。强制的不评判,我反而无从选择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在某个具体情景下,我总得站在具体的某处,是必然有个立场的。除非到了多次元——可我还离的远的老远呢。人到至善,也许是没态度的,已达到圆融,可大多数人不评判的人,尤其是学完心理学,知道评判对人的伤害后,执着在“我不能评判”上。
第二个感悟是,若能看到自己的前行,也一定依赖着反向摩擦力。而自己常常将前行归结在“我当年一咬牙…”的功绩上,对那些阻力持不屑或敌意,反倒增加了小我的执着。
如果能对给自己带来摩擦力的人或事,真诚的感激乃至臣服,就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只可惜,我现在只是脑子里知道,偶尔领悟到,还远未到做到。继续实修吧,这或许就是佛家讲的“忍辱”的价值吧。
8WMb���)�\v